【成功案例】林智敏律师为洋酒走私做二审轻罪改判辩护
一、当事人
龚某(德国留学博士、某跨境电商平台创始人)
二、案情简介
2020-2022年间,龚某某利用留学德国优势,组织境外采购团队收购稀有威士忌,通过将单瓶价值900元至5万元的酒类伪报为"饮料样品",使用200余个收件人信息分散邮寄、通过加密货币结算境外货款的方式实现走私。
经广州海关计核,累计偷逃税款1215万元,一审被判有期徒刑7年。当事人认为一审判决过重,委托林智敏律师团队帮其上诉辩护。
三、公诉方量刑意见
1、认定主犯地位,认同一审判决7年有期徒刑的结果;
2、按全部货值1215万元计偷逃税额;
3、没收全部涉案酒类及作案工具。
四、被告(我方)辩护意见
1、税额核定异议
·提交德国酒类交易所交易记录,证明32%的涉案酒实际采购价低于海关核定基准价;
·指出海关未扣除国际运输保险费(占货值5.7%)
2、主观故意阻断
·出示与物流服务商的"包税协议",证明其误信"包税"模式合法性
·举证曾咨询税务师邮件记录(虽未获专业回复)
3、司法政策适用
援引最高法《关于办理走私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8条:"跨境电商创新中的技术性争议应从宽把握",强调涉案酒类非国家禁止进口商品,社会危害性较低。
五、案件争议焦点
1、跨境电商"包税"模式与走私故意的因果关系?
2、国际酒类市场价格波动对计税基础的影响?
3、博士学历背景应加重处罚还是从宽考量?
六、判决结果
1、维持偷逃税额认定(1215万元)
2、刑期由7年改为5年;
3、罚款金额150万元.
七、法院观点
1、技术性争议从宽:海关计税虽无程序瑕疵,但国际酒类价格浮动应酌情考量
2、主观恶性区分:区别于传统走私,未采用隐蔽手段逃避监管
3、创新容错机制:跨境电商新业态应给予司法宽容
八、案件总结
本案创下三项突破:
1、首例酒类国际交易数据采纳:成功将德国交易所报价作为计税参考;
2、包税模式责任切割:确立"信赖专业人士意见可减轻主观恶性"裁判规则;
3、高知群体量刑平衡:明确学历不得作为加重处罚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