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的“捷径” 王智
再读杰克•韦尔奇先生的《赢》,对书中第二部分——“你的公司如何才能赢”中的“公司并不是厂房、设备和技术,公司就是人。除了把人管理好以外,还有什么更要紧的事情呢?”这句颇为精辟的话感慨不已。 我一九八九年从偏远的甘孜州调入公司,亲身经历了企业名称由“遂宁棉纺厂→四川锦华股份有限公司→华润锦华股份有限公司”的变更,纱锭规模由“5万→8万→10万→13万→15万乃至今后18万……”的扩展;伴随着企业成长,我的双手也实现了“拿扳手→握笔杆→敲键盘”的跨越。一十七年弹指一挥间,公司由一个曾经追赶“南(南充棉纺厂)达(达县棉纺厂)内(内江棉纺厂)”的二流纺织企业,成为如今西南最大的精梳纱生产基地,数度挤身全省工业企业百强之列且排名不断前靠。 十几年前,并非产棉区的川内棉纺织企业遍地开花,可谓狼烟四起、群雄割据;大浪淘沙、几经沉浮,今天,公司仿佛在不经意间就已成为西南纺织行业的盟主。 “锦华是如何从前天的亏损边沿走到昨天的赢利,又是怎样从昨日的赢利又走向今日、明日的持续赢利?”每当茶余饭后亲朋老友免不了要聊起这个话题: 是改制?是,也不尽然,与公司一墙之隔的丝绢厂、中区棉纺厂从前不也搞得轰轰烈烈、热火朝天,可今天已是曲终人散、各自西东; 是上市?是,也不尽然,曾经在川内棉纺织企业座头把交椅的第一棉纺织厂今天依然是上市公司,可给人的感觉已是雄风不在、廉颇老矣; 是重组?是,也不尽然,原来近在咫尺的射洪棉纺织厂不也与华纺集团牵手联姻,但给人的印象还是身边的小弟。 企业的吸引力为何如今变得如此之大,以致由从前平均每天都有一人离开公司,到现在解除合同和享受过优惠政策的停职停薪人员不惜通过仲裁与诉讼要求回来上班。 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道梁,员工依然还是那些员工,为何前后区区几年时间,公司与同行业相比较的结果却大相径庭。这样的结果让旁观者迷茫、困惑甚至不解…… “赢”的捷径?如果也算的话,锦华人会如数家珍地向你娓娓道来:特吕茨勒清梳联合机、并条机;立达精梳机、气流纺机;赐来福全自动络筒机;贝宁格整经机、浆纱机;津田驹喷气织机;“5S管理”、“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 按照辨证的观点,这些先进的生产设备加上同样先进的管理工具最多只能算是企业发展的外因,起作不可或缺的推动、促进作用;发展最终的源动力来自企业的内部,以“细节决定成败”为核心的先进管理理念如今早已深入人心,内因才起根本、决定性的作用。 一年前,一位多次到公司来联系业务的外地客户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让我至今仍记忆犹新:锦华现在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上班说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普通话的水平也越来越好。在“川普”的语言环境里,他那标准的普通话语音,恍然之中让我真正找到了“赢”的捷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