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债权人撤销权诉讼中善意取得的法律适用

2022-05-23 11:41
找法网官方整理
债权债务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债权债务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我国合同法第七十四条、第七十五条确立了债权人撤销权制度。所谓债权人的撤销权,是指债权人对于债务人所为的危害债权的行为,得申请人民法院予以撤销、维持债务人一般责

  我国合同法第七十四条、第七十五条确立了债权人撤销权制度。所谓债权人的撤销权,是指债权人对于债务人所为的危害债权的行为,得申请人民法院予以撤销、维持债务人一般责任财产的权利。

  撤销权作为债权人的一项自保工具,具有突破债的相对性之特征,其效力可能及于债务人与第三人之间的私法关系,适用时可能对交易安全形成较大程度的掣肘。在此情况下,撤销权诉讼就应确立善意取得的适用条件,在“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法律价值取向中优先维护交易安全。

  一、债权人撤销权构成要件中善意取得的法律适用

  在合同法中,债权人撤销权的构成要件分为两个层次,首先对债务人处分行为类型进行区分,即分为无偿行为与有偿行为,在此基础上,再具体设定主观方面与客观方面的要求。对于债务人与受益人之间的无偿处分行为,债权人只要证明客观要件——债务人放弃其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且对债权人造成损害,即可藉由诉讼行使撤销权;对于债务人与受让人之间的有偿处分行为,债权人不仅要证明客观要件——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且对债权人造成损害,还要证明主观要件——受让人恶意受让财产,方可藉助诉讼行使撤销权。

  上述构成要件中,除了无偿处分行为与不合理有偿处分行为之法律事实外,“债务人有偿处分行为有害于债权”与“受让人恶意受让财产”为两大基本要点。

  在学理上,“债务人行为有害于债权”称作“诈害债权”,即债务人减少其作为一般债务担保的责任财产,致使债权人无法获得全额清偿(以公式表述为“债务人既有资产<既有债务”)。债务人诈害债权行为既包括负担行为,也包括处分行为,前者主要为债务人以其一般财产设立保证、意图减少其责任财产的行为,后者主要为引起民事权利变动的转让财产权与设定担保物权的行为。为此,依照撤销权制度的规制目的来衡量,合同法第七十四条列举的债务人行为类型应作目的性扩张解释,将债务人诈害债权的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尽皆涵盖其中。而“诈害债权”的内容应成为受让人“恶意”或“善意”认识的重要标准。

  合同法第七十四条规定的受让人认识到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且认识到债务人诈害债权,即为受让人恶意受让财产的主观要件。反而言之,依据善意取得的立法与学理通例,如果受让人“不知道”或“不应当知道”(即不是因为重大过失而不知)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诈害债权的,受让人可基于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善意取得制度”获得受让财产所有权,债权人撤销权亦无以成就。

债权债务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43824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债权债务律师团,我在债权债务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