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好意施惠构成要件有哪些?

2024-04-16 17:1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合同纠纷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合同纠纷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了解“好意施惠”的法律内涵,包括其构成要件、判断标准以及法律适用。好意施惠虽非合同关系,但在施惠过程中若有过失侵害他人权益,施惠者仍需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一、好意施惠构成要件有哪些?

  好意施惠,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行为,其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相对人无给付请求权。好意施惠并非合同关系,因此不具备法律上的拘束力。

  当事人之间并不因此产生债的关系,自然也就不存在给付请求权。例如,当某人答应顺路搭载另一人去某地时,后者并不因此获得了要求前者载其去目的地的法律权利。

  2.施惠者在施惠过程中,如果未能履行或未能完全履行其承诺,对于相对人所遭受的损害,不承担不完全给付的损害赔偿责任。

  然而,这是否构成侵权责任,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个案进行具体分析。

  二、好意施惠的判断标准

  1.好意施惠的判断标准主要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发生一定私法上效果的意思。与债的关系相比,好意施惠关系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负法律上义务的意思。

  2.在实务中,区分这两者可能具有一定的困难。通常,有偿的约定被认为是债的关系,而无偿的约定则需要考虑受益人的相对人是否对该约定有特别利益。

  3.如果当事人并无受其约定拘束的意思,那么这种行为就属于好意施惠关系,例如邀请亲友搭乘顺车、代购物品、邀请散步或参加宴会等。

  4.在无偿的约定情形下,判断当事人是否有受拘束的意思,即是否意在成立合同或仅为好意施惠关系,应解释当事人的意思,并考虑交易习惯、诚实信用原则以及当事人的利益。

好意施惠构成要件有哪些?

  三、好意施惠的法律适用

  1.在我国,对于好意施惠行为的法律适用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法律对此行为的认定还不够完善,这可能导致法律适用出现误差。

  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应重点关注好意施惠行为的认定。

  2.好意施惠行为虽然并不产生法律上的债务关系,但如果施惠者在施惠过程中因故意或过失侵害了相对人的权利,那么施惠者仍应就其故意或过失行为负损害赔偿责任。

  3.对于过失的认定,应根据具体情况和个案进行合理分析。对于涉及他人生命健康的注意义务,不能因为好意施惠而减轻其责任,应将其限于故意或重大过失的情形。

  4.如果好意施惠的施惠方并未侵害他方权利,但因其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导致对方遭受“纯粹经济上损失”,那么施惠方通常不承担责任。

  5.如果施惠方故意未履行其承诺,导致对方遭受“纯粹经济上损失”,那么施惠方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好意施惠行为中的责任认定有何争议?你认为在何种情况下施惠者应承担赔偿责任?欢迎在找法网留言分享你的观点,一起探讨法律世界中的责任与义务。

合同纠纷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81910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合同纠纷律师团,我在合同纠纷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拓展阅读年普法人次15亿+
大家都在问
好意施惠构成要件有哪些,法律的规定是什么
一、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好意施惠行为,其行为对象是人的行为,而赠与行为,其对象是行为指向的物,单纯的一个行为是不能成为赠与合同的标的; 二、赠与合同通常涉及的是纯粹的财产利益关系,而好意施惠行为大多涉及的是双方的人身利益,如感情的建立和巩固等。 三、好意施惠人可以不具有订立合同所要求的行为能力,而赠与人必须是适格的法律主体。 四、好施惠行为往往是出于好意,只是一种情谊行为,不是法律行为,不受法律约束。而赠与合同一旦成立,除非法律规定的情形,否则当事人不能随便终止或拒绝履行合同。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六百五十七条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 第六百五十八条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销的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 第六百五十九条赠与的财产依法需要办理登记或者其他手续的,应当办理有关手续。 第六百六十条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销的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赠与人不交付赠与财产的,受赠人可以请求交付。 依据前款规定应当交付的赠与财产因赠与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毁损、灭失的,赠与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网 在线
7x24小时在线 平均5分钟响应
继续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