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网络谣言侵犯的是哪些权利

2024-05-04 00:15
找法网官方整理
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反不正当竞争法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网络谣言侵害的是他人的名誉权,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害。公民和法人都享有名誉权,网络空间也不例外。当事人遭遇网络谣言侵害时,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

  一、网络谣言侵犯的是哪些权利

  网络谣言的散布往往针对的是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权是公民和法人对其社会评价所享有的不受他人侵害的权利,它体现了个人或组织的尊严和价值。

  在网络空间中,一旦虚假的信息被传播,很可能对受害者的人格和名誉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害。这种损害可能表现为社会评价的降低,甚至可能导致受害者遭受经济损失、精神痛苦等。

  因此,网络谣言的侵害行为,本质上就是对他人名誉权的侵犯。

  二、公民法人名誉权

  公民和法人都依法享有名誉权。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所明确规定的。

  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任何形式的侮辱、诽谤都是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在网络环境中,这种行为同样受到法律的制裁。

  网络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如果其行为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且情节严重,将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依法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网络谣言侵犯的是哪些权利

  三、网络谣言可以报警吗

  收集到足够的证据后,我们可以联系当地的警方报案。在报案时,我们需要向警方提供尽可能详细的信息,包括造谣者的姓名、联系方式、造谣的内容和传播途径等。警方会根据你提供的信息展开调查。

  如何判断一条信息是谣言还是真相?欢迎在找法网提问,我们将为你提供法律知识和专业建议,帮助你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97074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师团,我在反不正当竞争法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拓展阅读年普法人次15亿+
大家都在问
造谣侵犯什么权利
一、造谣传谣要负哪些法律责任 根据现行刑法第291条第二款的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根据法律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的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的,依照刑法第293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依照刑法第293条第一款第 (四)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依照刑法第293条第一款第 (四)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依照刑法第293条第一款第 (四)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二、网络诽谤罪的主体认定 二、网络诽谤罪的主体认定 1、网络诽谤与传统的诽谤罪主体一样,凡是具备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能成为本罪的主体。然而网络空间里很少有人以自己的真实面目出现,这就必然涉及到对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责任认定问题。 2、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其是不负任何责任的,如新加坡在电子交易法令中规定,网络服务商无须对第三方在网上所提供的资料负责,因为网络服务商只是提供技术上的服务。 在ICP是否承担责任的问题上,目前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认为应让其承担严格责任。此种观点认为,网络内容提供商主要提供的是一种内容本身的服务,其应具有对所提供的信息更大的审查义务,故应承担较为严格的责任。如瑞典1998年专门颁布法令规定,网站经营者负有在合理限度内监督其所传输内容的义务。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网 在线
7x24小时在线 平均5分钟响应
继续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