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不动产质押生效条件

2023-01-24 08:11
找法网官方整理
物权法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物权法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不动产抵押这种情况相对比较多,见很多朋友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经济困难这种情况,这个时候如果要办理不动产抵押的话,大家要了解一下相关的条件和相关的政策,根据流程来进行具体的抵押登记和办理,那么不动产质押生效条件是什么?下面找法网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

  一、不动产抵押合同生效的条件是什么

  《民法典》第二百一十五条规定:“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不动产抵押合同属于设立不动产物权的合同,因此,即使负有履行抵押登记义务的抵押合同义务人未办理物权登记也不影响抵押合同的效力。

不动产质押

  二、不动产质押的五种方式

  方式之一:个人权利凭证作质押

  权利凭证是指银行签发的人民币个人定期储蓄存单,包括整存整取、存本取息、外币个人定期储蓄存单;以及部分凭证式国债和其他依法可用于质押的权利凭证。

  这些权利凭证是指借款人以本人名下的或第三人有所有权的未到期的个人权利凭证作质押,按质押权利凭证面额的一定比例向借款人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市民以权利凭证向银行申请的消费贷款一般根据权利凭证的期限具体确定,最长不超过一年,且不得超过质押权利凭证的到期日。

  方式之二:个人住房再次抵押

  个人住房再次抵押是指个人贷款客户申请个人消费贷款时以本人或第三人已抵押的产权房不足限定抵押率部分进行抵押的担保方式。目前银行受理的抵押物为依法拥有的个人产权房屋。包括:持有产权证的商品房和取得完全产权的售后公房或二手房。贷款客户已抵押的产权房不足限定的抵押率,其不足部分的房产可再次抵押。贷款客户原先抵押的产权房达到限定的抵押率,在贷款执行中还款正常,抵押登记中还款部分的抵押物价值经过释放,其释放后不足限定的抵押率部分的房产可再次抵押。

  方式之三:个人保单质押贷款

  部分银行目前已经开办个人保单质押贷款。该贷款是指借款人以本人向银行认可的保险公司投保的具有现金价值的个人人寿保险保单作为权利质押担保,从银行获得一定金额的人民币贷款业务。

  目前,银行对几家保险公司签发的保单已经认可。个人保单质押贷款额度一般起点为人民币2000元,最高不超过质押保险单现金价值的90 %。个人保单质押贷款最短期限为半年,最长期限不超过三年(含三年),且贷款期限不得超过质押保单的缴费期限。

  方式之四:凭证式国债质押贷款

  凭证式国债质押贷款,是指借款人以1999年后(含1999年)财政部发行的未到期的凭证式国债作质押,从原认购国债银行取得人民币贷款,到期归还贷款本息的一种贷款业务。

  凭证式国债质押贷款额度起点为5000元,每笔贷款不超过债券质押价值的90% 。也就是说,必须拥有5600元以上的凭证式国债,才能向银行申请贷款。凭证式国债质押贷款利率,按照同期同档次法定贷款利率(含浮动)和有关规定执行。贷款期限不足6 个月,按6 个月的法定利率来确定。

  方式之五:理财受益权质押贷款

  理财产品受益权质押贷款是指借款人以银行销售的本外币理财产品受益权设置质押办理的人民币质押贷款。

  理财产品受益权质押贷款的起点金额为人民币1000元。以人民币理财产品受益权质押的,贷款金额一般不超过理财产品本金的90% ;以外币理财产品受益权质押的,贷款金额一般不超过理财产品本金的80%。

  三、民法典不动产权证质押要多久

  不动产是不能质押的,只能抵押。抵押不动产时,要签订抵押合同,办理抵押登记后,抵押权设立。办理不动产抵押登记的期限一般是30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三百九十五条 【抵押财产的范围】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有权处分的下列财产可以抵押:

  (一)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

  (三)海域使用权;

  (四)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

  (五)正在建造的建筑物、船舶、航空器;

  (六)交通运输工具;

  (七)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

  抵押人可以将前款所列财产一并抵押。

  《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

  第二十条 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自受理登记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办结不动产登记手续,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以上就是关于不动产质押生效条件的相关介绍,如果要办理不动产抵押,建议大家提前准备相关的证件和资料,可以根据情况来进行申请,注意具体的手续办理方式。对此如果大家还有不明白的,建议可以咨询一下找法网的律师。

物权法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46180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物权法律师团,我在物权法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