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农民工工伤治疗期间误工费怎么付

2021-07-07 07:01
找法网官方整理
损害赔偿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损害赔偿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在工伤赔偿项目当中是没有误工费这么一说的,相应的费用是停工留薪期待遇,具体赔偿多少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因此接下来将由找法网小编为您介绍关于农民工工伤治疗期间误工费怎么付及其相关方面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相应的问题。

  一、农民工工伤治疗期间误工费怎么付

  农民工工伤的误工费实际上就是指其在工伤医疗期间的停工留薪待遇,根据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在停工留薪期内,农民工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1、发生工伤前在本单位工作已满12个月的,按工伤前12个月应发工资的月平均工资(含基本工资、奖金和津补贴以及加班工资)计算其原工资标准;

  2、发生工伤前在本单位工作未满12个月的,按工伤前实际工作月数应发工资的月平均工资计算其原工资标准;

  3、发生工伤前工作未满1个月的,按合同约定的月工资计算其原工资标准;尚未约定或无法确定原工资额度的,按不低于本市职工上年度社会月平均工资的60%计算其原工资标准。

农民工工伤治疗期间误工费怎么付

  二、停工留薪期待遇的注意事项

  关于停工留薪期待遇,还需要注意以下五点:

  1、职工享受停工留薪期待遇的前提是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如果职工虽然发生了工伤,但伤势并不严重,可以边工作边治疗,并不需要暂停工作接受治疗的,工伤职工不享有停工留薪期待遇。

  2、在停工留薪期内,停工留薪期待遇的内容有三方面:

  (1)工伤职工可以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2)工伤职工的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3)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护理的,由所在单位负责。

  “工资”是指用人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一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工资是劳动者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以下收入不属于工资,但应当属于福利的范围:

  (1)单位支付给劳动者个人的社会保险福利费用,如生活困难补助费、计划生育补助费等。

  (2)劳动保护方面的费用,如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清凉饮料费用;

  (3)按规定未列入工资总额的各种劳动报酬及其他收入。

  3、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

  4、工伤职工经劳动能力鉴定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有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因此,停工留薪期是有期限的,是暂时的,工伤职工不能无限期享受停工留薪期待遇。

  5、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期满后仍需治疗或因旧的工伤复发需要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三、农民工工伤去哪投诉

  农民工可以向当地的劳动部门或者社保部门进行投诉举报,应当积极寻找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资料如:工作证或工作牌(最好盖有公章)、工资卡交易记录、工资条、有公司名称的工装、去地税局打印并盖章的个税完税证明、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办理的暂住证、考勤记录、社会保险缴纳记录、派工单、同事证言(离职在职的都可以)、录音录像或者其它有劳动者名字和公章或老板签字的的书面材料等,携带相关资料到当地的社保部门进行工伤认定。

  1、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原劳动局)申请工伤认定,公司需要在事故发生的一个月内申报,如果公司不申请,则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在一年内提出认定申请。需提交材料:工伤认定申请表(劳动局的网站一般有下载)、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医疗诊断证明等;

  2、如果经过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一般设立在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3、根据不同的伤残等级,获得的补偿是不一样的。主要的补偿是:医疗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医疗补助金、停工留薪期工资、伙食补助费、护理费等。

  4、如果劳动者没有劳动合同及其他证明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据,无法申请工伤认定,可以先申请劳动仲裁确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经过劳动仲裁确认存在劳动关系后,再申请工伤认定。

  根据法律规定可以得知,农民工工伤的误工费实际上就是指其在工伤医疗期间的停工留薪待遇,根据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支付。以上便是找法网小编为您带来关于农民工工伤治疗期间误工费怎么付的相关知识,若大家有什么不了解的亦或是有其他疑问的可以咨询找法网的律师。

损害赔偿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07830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损害赔偿律师团,我在损害赔偿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