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5年7月15日起施行的《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我国正式推行以“网号”“网证”为核心的新型网络身份认证体系。以下是新规的核心内容及影响分析:
一、核心概念与申领方式
网号与网证定义
网号:由字母和数字组成的非明文网络身份符号,与法定身份证件绑定,不直接显示个人信息。
网证:通过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生成的加密凭证,用于非明文核验真实身份,替代传统身份证件明文登记。
申领流程
用户需下载“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通过支持NFC功能的手机读取实体身份证信息,并完成人脸识别验证,设置关联手机号和认证口令即可完成申领。
未成年人特殊要求:不满14周岁需监护人同意并代为申领;14-18周岁需在监护人监护下完成。
二、自愿使用原则与权益保障
自愿选择机制
用户可自主选择是否使用网号、网证,同时保留传统身份核验方式(如身份证上传、短信验证等)。
服务平等性
互联网平台接入公共服务后,必须保障未使用网号、网证的用户与使用者享有同等服务权限,禁止差别对待。
三、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措施
信息收集限制
平台仅收集身份认证必要信息,不存储明文身份证件;核验时仅向互联网平台提供结果(如“验证通过”),无需传输完整身份数据。
最小化提供原则
仅在法律明确要求或用户单独同意时,平台可获取必要明文信息(如办理特定政务业务),且禁止擅自处理或对外泄露。
未成年人保护
平台可向互联网服务商提供年龄标识信息,辅助履行未成年人保护义务,但需严格限制数据使用范围。
四、应用场景与实施进展
重点覆盖领域
政务服务:在线办理社保、税务等业务;
互联网平台:电商实名注册、社交账号管理;
公共服务:医疗挂号、交通购票、教育考试验证等。
试点成效
截至2025年7月,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累计下载超1600万次,认证服务量达1250万次,覆盖600万用户。
五、对个人与企业的利好
个人权益提升
降低信息泄露风险:避免明文身份证留存,实现“可用不可见”;
简化操作流程:一次认证即可多平台复用,减少重复提交信息。
企业成本优化
减少合规投入:无需自建复杂身份核验系统,直接调用公共服务接口;
降低数据存储压力:无需留存用户身份证件信息。
总结
新规通过“网号+网证”体系重构网络身份认证流程,平衡了便利性与安全性,为个人隐私保护和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用户可通过官方APP快速完成认证,享受更安全的网络服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