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罪名定位
《刑法》第185条之一第二款将“违法运用资金罪”规定为纯正的单位犯:仅处罚社会保障、住房公积金、保险、证券、公募基金管理机构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罪名核心在于“违反国家规定运用资金,情节严重”。
二、构成要件
主体:适格单位+责任人员。单位须为法条列举的公众或金融机构;个人须对资金运用有实质决策、审核或执行权。
行为:违反国家规定“运用”资金,包括拆借、投资、担保、理财、倒贷等超越法定投向、比例、风控要求的行为。
结果:须达到“情节严重”。追诉标准以30万元或多次违规为起点;实务中法院更综合资金规模、潜在风险、监管态度、是否回收本息等因素判断。
主观:故意,即明知或应知行为违反规定仍决定或放任。过失或执行上级错误指令且已尽合理注意者,可排除故意。
三、虚拟案例背景
**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系大型年金管理机构,受托管理企业年金资产约1200亿元。2022年6月,为提高短期流动性收益,公司资金运营部将本应存放于国有银行的备付金 2.8 亿元,通过“协议存款+委托理财”嵌套模式,转入股东旗下“金汇资管”发行的“稳利1号”私募产品(投资标的为城投债)。该操作在董事会“流动性管理专题会”上口头汇报,但未形成书面决议,也未在托管行系统留痕。
二、案发
2022年11月,城投债估值下跌,“稳利1号”净值回撤 4.2%,媒体质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违规自融”。银保监会出具《监管提示函》认定操作违反《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第46条“禁止将年金资产用于向他人贷款或提供担保”。2023年1月,公安机关以涉嫌违法运用资金罪对资金运营部总经理沈某、风控总监周某立案侦查。
三、指控要点
1. 涉案金额 2.8 亿元,远超30万元立案标准;
2. 资金最终流向关联方,存在利益输送嫌疑;
3. 未履行托管人书面同意程序,属“违反国家规定”。
四、辩护策略
1. 国家规定层级抗辩
律师主张《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属部门规章,并非刑法意义上的“国家规定”,且监管提示函仅为风险提示,未作出行政处罚,不能作为刑事违法性依据。
2. 主观故意切断
提交董事会会议纪要、邮件记录,证明方案曾口头汇报,董事长及独董均未反对;同时提供外部法律顾问备忘录,确认“协议存款+理财”模式在行业内普遍采用,行为人已尽合理注意义务。
3. 结果情节抗辩
(1)资金投向为AAA级城投债,风险等级R2,属低风险;
(2)2024年3月产品到期,本息全额收回,未造成年金受益人损失;
(3)回撤4.2%属市场波动,且公司已用风险准备金弥补,未引发群体事件。
4. 数额核减
司法会计鉴定把“协议存款”本金与“理财收益”重复计算,辩护方申请重新审计,最终确认实际运用资金为2.1亿元。
5. 单位意志与个人责任区隔
强调决策由“流动性管理专题会”集体作出,沈某仅系执行层,周某已提示托管行系统留痕缺陷,不应认定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五、裁判结果
法院采纳第2、3、4项辩护意见:
(1)认定沈某、周某不具有“希望或放任重大风险”的直接故意;
(2)资金已全额收回,社会危害性显著轻微;
(3)数额核减为2.1亿元,且属单位集体决策。
最终判决:
- 安泰公司免予刑事处罚(纯正单位犯不处罚单位);
- 沈某犯违法运用资金罪,免予刑事处罚;
- 周某无罪。
六、延伸合规建议
1. 年金资产投资须形成书面投资决议并同步抄送托管人;
2. 建立关联交易“双钥匙”系统,任何关联方产品准入须风控、法务、托管行三方联签;
3. 每季度向受益人披露资金投向,提前化解舆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