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骗局频发,投资者如何通过非诉或诉讼方式追回投资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形机器人作为极具潜力的新兴领域,吸引了大量资本的涌入。然而,却也暗藏着诸多融资陷阱。下面详细剖析几个典型案例,并介绍融资被骗后非诉与诉讼的追回办法。
一、虚假技术实力,骗取巨额融资
[X]科技公司在融资过程中,宣称自主研发了先进的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拥有全球领先的运动控制算法,能使机器人实现高度灵活的运动,并且在人机交互方面有重大突破,可理解和回应复杂的自然语言指令。为增强可信度,他们展示了制作精美的机器人演示视频,视频中机器人的表现堪称完美。一些投资者见状纷纷投资。
然而,在后续的深入调查中,发现该公司实际技术水平远低于宣传。所谓的先进运动控制算法无法在实际机器人上稳定运行,机器人运动时频繁卡顿、摔倒;人机交互功能也极为有限,只能理解简单的预设指令。原来,展示视频中的机器人表现是通过后期剪辑、特效合成以及人为远程操控来实现的。投资者投入的资金大多被用于公司日常奢华运营和高管的个人挥霍,最终血本无归。
律师建议
• 非诉途径:投资者可尝试与该公司直接协商,在沟通过程中,清晰阐述对方行为已构成欺诈,明确表达自己要求退还资金的诉求。若公司有还款意愿,可协商制定详细还款计划,并形成书面协议。也能向机器人行业协会反映情况,借助其行业影响力进行调解,争取达成和解。
• 诉讼途径:若非诉途径无法解决,应及时收集相关证据,如技术虚假宣传资料、融资合同、转账记录等,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其刑事责任;同时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损失。在投资前,投资者务必委托专业技术团队对项目技术进行尽职调查,要求公司提供技术文档、测试报告等,实地考察机器人运行情况。
二、虚构应用场景,诱导投资入局
[Y]机器人企业在融资路演中,虚构了人形机器人在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场景。声称与多家知名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其机器人将大规模应用于医疗护理领域,辅助医护人员进行病人的日常照料、康复训练;在教育领域,作为智能教学助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为增加可信度,还伪造了一系列合作合同和意向书。
投资者基于对这些应用场景的看好和未来收益的预期,纷纷投资。但随着时间推移,所谓的合作项目一个都没有落地,企业也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实际上,该公司根本没有能力将机器人真正应用于这些复杂场景,合作合同和意向书均为伪造。最终企业资金链断裂,投资者的钱打了水漂。
律师建议
• 非诉途径:向当地金融监管部门投诉,详细说明被骗经过及企业虚构应用场景的情况,监管部门调查后可能促使企业退还资金。或者申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由专业调解人员提出合理调解方案,推动双方解决纠纷。
• 诉讼途径:投资者要及时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防止企业转移资产。在签订投资协议时,应明确约定若企业虚构合作关系需承担高额违约责任。一旦发现被骗,迅速采取法律行动,通过刑事和民事诉讼维护自身权益。同时,投资前要对企业宣称的合作关系多方核实,向合作企业直接求证。
三、夸大市场前景,空手套白狼
[Z]创业团队在融资时,夸大了人形机器人的市场需求和增长潜力。声称未来几年内,人形机器人市场将呈现爆发式增长,年增长率将超过50%,他们的产品将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基于这一夸大的市场前景预测,给出了极高的估值,吸引投资者投资。
但实际市场情况远不如他们所描述的那般乐观。人形机器人技术仍存在诸多瓶颈,成本居高不下,市场接受度有限。该创业团队拿到融资后,由于无法实现预期的市场拓展和盈利目标,资金逐渐耗尽,最终倒闭。
律师建议
• 非诉途径: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企业在融资宣传中的虚假夸大行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可对其行政处罚,促使其退还资金。也可尝试与创业团队协商,要求按照合理比例退还部分资金,若协商成功,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退款协议。
• 诉讼途径:在投资协议中设置对赌条款,若企业未达预期市场份额、营收目标,需对投资者股权补偿或回购股份。若因夸大市场前景致投资损失,投资者可通过法律途径要求赔偿。投资前参考专业市场研究机构报告,独立判断市场前景。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投资时,投资者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谨慎的态度,不被虚假宣传,多方面核实信息,借助专业法律和技术力量,最大程度降低投资风险,避免陷入融资骗局。一旦遭遇骗局,及时采取有效的追款措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