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类货币的法律界定与区别在法律框架下,虚拟货币泛指非法定货币的数字化价值载体,如Q币、游戏金币,其发行和使用由特定平台管控。加密货币则是虚拟货币的特殊分支,依托区块链技术实现去中心化交易,典型如比特币、以太坊。二者核心差异体现在:
法律地位:
我国明确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属非法金融活动,交易不受法律保护;加密货币同样不具法定货币属性,其交易炒作涉嫌扰乱金融秩序,部分国家虽允许合规交易,但我国仍严格禁止。
风险特征:虚拟货币风险集中于平台信用(如平台倒闭致币值归零),而加密货币因匿名性、跨国性,常被用于洗钱、诈骗等非法活动,投资者维权难度极高。
二、真实案例解析与维权路径案例
1:虚拟货币充值诈骗小李在某无资质游戏平台购买“星辰币”,转账5000元后卖家失联。后律师介入。
法律定性:平台非法发行虚拟货币,卖家行为构成诈骗罪。
维权操作:协助固定转账记录、聊天承诺证据,警方立案后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追赃。
难点警示:若平台倒闭或卖家无资产,损失追回困难。
案例2:加密货币合约交易诈骗老张在境外平台投资以太坊合约,被“导师”诱导亏损80万,经查平台伪造K线数据。
律师策略:
证据突破:调取虚假交易数据报告、诱导聊天记录,证实平台诈骗本质。
跨境维权:通过司法协助冻结境内关联账户,联合警方跨国追踪资金。
案例3:虚拟货币代投纠纷小王委托小陈代投“XX币”10万元,小陈挪用资金赌博。
律师以“委托合同违约”起诉:
法院裁判:虽投资非法,但小陈挪用行为明确,法院判决其返还本金;若资金实际投入交易,双方需按过错分担损失。
三、律师维权核心要点
1.证据链构建:完整保留转账记录、聊天承诺、交易截图,备注信息(如“代投XX币”)可强化证明力。
2. 法律边界把握:交易非法性不影响诈骗、挪用等刑事罪名成立,但民事赔偿可能因双方过错折损。
3. 合规维权:避免私力威胁(如敲诈勒索),优先通过刑事报案、民事诉讼合法追损。
结语:虚拟货币与加密货币领域风险与违法交织,投资者一旦遇骗,需立即寻求专业法律支持,以证据为矛、以程序为盾,最大限度维护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