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辩护案例:
----故意杀人罪与盗窃罪案件的量刑突破
一、案件背景
本案涉及一起因债务纠纷引发的故意杀人及后续盗窃案件。被告人与被害人因500元借款发生争执,在冲突升级过程中,被告人夺刀后连续捅刺被害人致死,事后又处理现场并窃取被害人财物。公诉机关以故意杀人罪、盗窃罪提起公诉,建议数罪并罚。被害人亲属提出160万元民事赔偿并要求判处死刑。
二、辩护难点与突破点
1、罪名定性争议
公诉机关指控故意杀人罪,但辩护人通过分析案件细节提出:
被害人持刀先行捅伤被告人腿部,存在重大过错;
被告人夺刀后捅刺行为虽造成死亡,但无预谋,主观上更符合故意伤害或过失致人死亡。
2、结果:法院虽未采纳罪名变更意见,但认可被害人过错,成为量刑关键。
3、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论证
辩护人强调冲突系被害人引发,且被告人身材优势被夸大,实际争夺中无绝对控制力。虽法院未认定防卫性质,但采纳“被害人过错”情节,显著降低主观恶性评价。
4、盗窃罪的无罪辩护
辩护人提出:被告人骑走车辆系为抵债,无非法占有故意;车辆价值认定存在争议(实际使用年限未扣除)。
5、结果:法院认定盗窃罪成立,但量刑仅判8个月,远低于同类案件。量刑情节的全面挖掘坦白情节:被告人庭审中全面供述,悔罪态度明确;赔偿诚意:亲属主动赔偿10.5万元,远超法定丧葬费标准;社会危害性:被告人无前科,因经济压力引发冲动犯罪。结果:法院最终判处死缓,避免死刑立即执行。
三、辩护策略亮点
1、证据精细化对抗
通过质疑价格认定报告(电动车车架估值1700元未扣除折旧)、解剖记录(创口形成机制)等,削弱公诉方证据链。
2、情感与法理结合
强调被告人家庭困境(父亲患精神疾病、个人被骗负债)及被害人长期失信行为,引发法庭共情。
3、程序性辩护
要求排除非法证据(被告人首次讯问笔录缺失),虽未成功但迫使公诉方强化证据合法性说明。
4、判决结果与意义
罪名:故意杀人罪、盗窃罪;
量刑:死缓(突破公诉方预期)+ 盗窃罪最低刑期;
民事赔偿:仅支持丧葬费5.4万元,驳回150万元高额诉请。
本案成为“因民间纠纷引发恶性案件”中量刑从宽的典型案例,体现辩护人对“少杀慎杀”政策的精准把握。
四、案例启示
过错情节的深度挖掘:被害人过错在激情犯罪案件中可成为“保命”关键;
赔偿与量刑的杠杆效应:亲属积极赔偿能实质性影响法官自由裁量;
罪名与量刑分离策略:即使罪名未变更,通过情节辩护仍可实现量刑突破。
本案彰显辩护人在复杂刑案中通过法律技术、人性化辩护与策略协作,为当事人争取最大利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