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在新形式下如何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2010-08-30 15:19
找法网官方整理
农业法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农业法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粮食安全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对我国来说,更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耕地仅占世界10%,而人口确占世界的22%,13亿人的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然而,提到粮食安全,很多人以为,只要有充足的粮食产量和储备就算实现粮食安全,这是很片面的。粮食安

  粮食安全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对我国来说,更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耕地仅占世界10%,而人口确占世界的22%,13亿人的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然而,提到粮食安全,很多人以为,只要有充足的粮食产量和储备就算实现粮食安全,这是很片面的。 “粮食安全”这一问题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1974年11月在罗马的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首次被提出。几经演变,现在表述为“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这其中有三个含义,一是粮食供应量要有保证,二是保证大家要有能力买,三是买的粮食要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只有全面、完整理解粮食安全的意义,才能真正确保粮食安全。

  新形式下粮食安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上了几个大的台阶,粮食供需呈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局面。“十五”期末,在国民经济高位运行和国家加强对“三农”的政策支持作用下,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使我国主要农产品供给成为历史上最丰富的时期,粮食生产出现了恢复性增长。资料表明,自1997年以来,中国变为粮食净出口国,而且出口量在不断增加。从1997年到2003年,中国谷物年均出口1200万吨,到2003年这一年,净出口达到了1930万吨,这说明了中国的粮食安全在90年代后期在不断的提高。另外,我们国家人均每天的能量摄入为3040千卡,这个水平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数高14%,比整个世界的平均数高8%,这也从另外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的食物问题在很大方面得到了解决。这些良好的局面为确保“十一五”时期粮食安全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穿?“十一五”时期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落实“五统筹”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在此背景下,粮食安全将会出现一些明显的趋势:粮食供求关系将处于偏紧状态。首先,从人口与粮食二者的关系分析,人口增长引起粮食需求总量的增长。如果按照“十五”前3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6.5‰计算,到2010年全国人口将达到135200万人,同时根据2002年到2004年3年平均每年人均粮食消费量约378公斤(包括直接需求和间接需求)推算,“十一五”期末我国粮食需求总量至少要达到51100万吨。其次,收入增长引起粮食需求增长。今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会不断提高,对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这将导致全社会对粮食的间接需求持续增长,由此引起粮食需求总量进一步扩大。目前,畜产品每年是以5%-6%的速度在增长,据估计这个速度还会保持很长的时间。既然畜产品每年以5%-6%的水平增长,那么饲料粮也得以4%-5%的速度增长。由此可见,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增长结合在一起,使全社会的粮食需求量达到比较高的峰值,预计2010年全国粮食消费总量将达到54785.5万吨,其中口粮25680.1万吨、工业用粮6355.1万吨、饲料用粮21652.8万吨(见下表)。[page]

  2003年和2010年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分项数量及构成??单位:万吨

  年份 粮食消费总(原粮)量 按用途分各项数量 按用途分各项比重

  口粮 工业用粮

  种子用粮和其他消耗 饲料粮 口粮 工业用粮 种子用粮和其他消耗 饲料粮

  2003 48625 26885 5410 1080 14645 55.3 11.1 2.2 30.1

  2010 54785.5 25680.1 6355.1 1095.7 21652.8 46.9 11.6 2.0 39.5

  资料来源:马晓河著《宏观经济研究》。

  可见,“十一五”期间,我国粮食消费增长主要是由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拉动起来的,从中长期看,粮食供求关系将处于偏紧状态。从全球来看,粮食安全也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粮食的分布不均。世界上仍有5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8%以上)受到饥饿的威胁,36个国家面临严重粮食短缺,每年几百万人死于饥荒,因此粮食安全问题也是世界关注的大问题。

  影响粮食安全的几个主要因素

  从我国目前粮食生产、销售、库存的情况看,近期内粮食供给不会有问题。但从长远看,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步伐缓慢,今后粮食继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制约。

  2.1?人均耕地量不足,总量逐步减少,在空间上严重制约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根据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状况的调查,截止2001年底,我国共有耕地1.3亿hm2,人均耕地为0.1 hm2,仅占世界人均耕地的43%,不到美国的1/6,加拿大的1/15。全国现有可开垦后备耕地资源为0.81亿hm2,因此,现有耕地加上可开垦耕地总面也只有1.381亿hm2。而且,在把农业结构调整简单同等于“减粮扩经”错误做法的影响下,部分地区出现了良田种树、毁田养鱼等破坏基本农田的现象,使耕地质量下降,粮食生产能力受到严重损害。从发展趋势看,非农产业发展和城镇的扩张,将继续对耕地占用形成压力,粮食继续增产少了载体。

  2.2?水资源严重匮乏

  水是农业的命脉,农业是用水大户。地球虽是名副其实的“水星”,但能被人类利用的淡水在整个地球水中仅占2.8%,并且在这极少的淡水资源中,99%以上是存在于南北两极以及高山之峰的冰川水和深藏于地下的地下水,受其环境条件的限制,这部分水我们人类目前还很少能利用。目前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能直接被人类利用的水资源量仅占全部淡水资源的0.3%。据统计,全世界严重缺水的国家有40多个,我国是贫水国其中之一,人均水资源占用量只有世界水平的1/4,且分布极不平衡。另外,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淡水需求量大幅度上升,而同时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工业排放的废水和生活污水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进一步减少了可利用的水资源,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会使我国可用水资源的供给更加匮乏,由此给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带来严重影响。[page]

  科技发展滞后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缺乏技术支撑

  目前我国科技对种植业增长的贡献率不足50%,而发达国家科技对种植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70%-8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还相对落后,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研体制各个环节(研究、教育、开发和推广)相互割裂。据统计,我国每年取得大约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但推广率只有35%,真正形成大规模推广的不到20%,已有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缺乏技术支撑。?

  确保粮食安全的对策

  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既要立足现实,又要未雨绸缪。“十一五”期间,要继续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依靠中央政府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千方百计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深化农业科技推广。

  3.1?确保粮食安全,重点支持口粮安全,实行非口粮市场调控?

  威胁我们社会政治稳定的是口粮,而不是饲料粮,在中国人地关系日趋紧张的现实情况下,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应该是保障口粮安全。为了保障一定的粮食安全,要是将饲料粮也包括在内,国家将付出很大的代价。因为随着人们对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饲料粮的需求在以每年4%-5%的速度不断增长。如果饲料粮全部由国内来生产,我们就没有充分的耕地进行结构调整,而把大量的耕地用在生产饲料粮上,我国的畜牧业就发展不起来,因为国内的饲料粮价格比较高,完全靠国内生产饲料粮是很难发挥我国畜牧业的比较优势,农业结构难以调整,农民的农业收入也难以提高。因此,政府有责任和权利直接参与口粮的生产与供给,实行口粮总量控制下的重点扶持,实施国家口粮安全工程,规划相对集中的商品口粮生产基地。与此同时,放开包括饲料粮、工业用粮等非口粮的市场价格,其消费需求完全通过非口粮生产区和国内外市场贸易来实现供给,实行市场需求下的生产调控。这样既保障了口粮的安全,又满足非口粮的需求。

  3.2?增加种粮农民收入,确保粮食持续安全

  ?近两年,我国粮价全面上涨,粮食生产比较效益明显回升。但在未来几年内,农产品价格不可能像近两年继续保持大幅度上涨的势头,甚至还可能会有所下降。因此,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的力度,适当提高粮农直接补贴、粮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的标准,加快逐步减免农业税的步伐,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农民增收了,农民投入粮食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才有保证,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才能发展,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科技文化素质才能提高,农村市场兴旺繁荣才有利于农产品市场贸易畅通,国家粮食安全的资金、技术和贸易基础才能牢固,粮食才能确保持久安全。?[page]

  3.3?采取高技术农业模式?

  ??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是今后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核心。高技术农业利用遗传技术,设计和培育适于水地、盐碱地、荒漠以及生态敏感区域耕作的作物品种,扩大耕地面积,弥补耕地不足;设计和培育具有优良性状,可以抗病虫害的农作物品种,以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适应加入WTO后粮食安全的新形式与新要求。要以建立粮食主产区和优质粮食产业带的科技研发体系、培训体系和科技示范基地为纽带,改革粮食科技转化方式,组建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为主的多元化粮食科技转化、推广应用和服务体系,提高粮食安全应对决策的科学性。

  3.4?改善生态环境是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现在依托的耕地资源、水资源状况均不容乐观,要生产更多的粮食,势必要与不良的自然条件抗争,还需要不断改善已破坏的生态环境,其主要途径是把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作为调整中心。一是进行大规模生态环境治理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重点是农牧生产结构;三是全面建立推广高效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体系。因而应以农业集约化,以粮食高产和超产为启动点,全面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目前的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建立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就是在建立新的农业生态经济,提高有限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率,这样才能不断巩固、保护和提高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法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74014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农业法律师团,我在农业法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