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中国建筑流行“短命症”

2012-12-12 02:58
找法网官方整理
建筑工程纠纷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建筑工程纠纷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中国正处于一个规划爆炸、建设飞速的年代,也是一个建筑“短命症”流行的时代。城市规划短视、混乱是建筑“短命”的一个重要原因。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而与亮丽景观相伴的,却是高楼大厦出人意料的“短命”。翻阅近年来的新闻报道,记者整理了一份并不完整的建筑“死亡名单”,除了一些引人关注的地标性建筑以外,还有大量普通住宅,这些正处在建筑寿命“青壮年”的建筑非正常“死亡”,越来越引起各方关注。

  目前,按照《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但规划滞后、混乱,与未来城市发展步伐不协调,建筑质量再过硬也难逃“夭折”厄运,这样的镜头早已司空见惯。

  中国正处于一个规划爆炸、建设飞速的年代,也是一个建筑“短命症”流行的时代。城市规划短视、混乱是建筑“短命”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造成规划不合理虽有客观原因,但更多的是人为因素。政府主管部门本应立足现实,统筹兼顾历史和未来之需,科学制定城市的总体规划,并严格执行已批准的规划,但事实上,很多地方规划的随意性强。一些地方甚至存在“规划跟着领导变”的怪现象,一些“年富力强”的建筑因此也被拆除。

  其次,个别地方政府的盲目发展和对卖地利益的渴求,“拆了建,建了拆”那样换取GDP增长也不在少数。

  另外,“监而不理”也是建筑短命的诱因。施工环节的质量问题本可通过监理避免,但房地产领域广泛存在监管不严现象,使得监理公司没有起到第三方监督作用。

  可以说“短命建筑”不仅造成社会经济负担和环境污染,而且与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精神相悖,城市应该在对经济效益的逻辑、理性思考之外,发展一种从生活的历史感、艺术感角度考虑问题的“理性的城市规划”。同时由政府部门对建筑领域的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和质量意。

建筑工程纠纷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47213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建筑工程纠纷律师团,我在建筑工程纠纷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