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已经付了一部分款的期房可以退吗

2018-07-25 17:07
找法网官方整理
房产纠纷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房产纠纷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人们习惯上把在建的、尚未完成建设的、不能交付使用的房屋称为期房,期房制度由于有各种利弊,目前在中国有取消的趋势。已经付了一部分款的期房可以退吗?找法网的小编将在下文中为您解答。

  开发商从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开始至取得房地产权证(大产证)止,在这一期间的商品房称为期房,消费者在这一阶段购买商品房时应签预售合同。针对于已经付了一部分款的期房是否可以退的问题,找法网的小编为您整理了相关知识。

  一、已经付了一部分款的期房可以退吗?

  关于买的期房能不能退,还是要分以下几种情况进行讨论的:

  1、延迟交付房屋:这种情况是目前买房人可能遇到的一种情况。一般超过三个月开发商还不能交房,购房人就可以要求开发商退房,并要求双倍返还订金或支付房款利息。

  2、开发商缺证:证件不全,就属于违法操作无效合同,开发商应当返还购房人交纳的房款。

  3、开发商没经购房人同意变更设计:在购房人与开发商签订的合同中,一般都约定开发商在变更设计之前,必须经过购房人同意,否则,开发商构成违约,购房人有权退房。

  4、拿不到产权证:由于开发商的原因,且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无法得到产权证.购房者可依据合同约定退房。

  5、房屋面积误差超过3%:在该情形下,购房人可要求退房并索要利息,法院会判决购房人胜诉。

  6、开发商把房子抵押:如果开发商在出售房屋之前就把所售房屋抵押,或卖给购房人后,又把房子抵押给他人,购房人查明后就可以要求退房。

  二、哪些情况下的期房可以退?

  1、商品房买卖合同内容异于认购书内容。

  商品房交易通常采用先签认购书后签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方式,从性质上讲商品房认购书属带未决条款的预约。由于合同主要条款已经确定,合同已经成立,对未决事项双方应继续谈判以签订本约。如果开发商提供的格式合同与认购书条款不一致,或者商品房买卖合同条款不合理,此时买方有权拒签,并要求返还定金。

  2、开发商未取得相应的批准、证件。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44条规定对商品房预售限定了严格的条件,其中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是开发商预售的前提。如果开发商没有取得预售许可证进行预售,所签订的合同则没有法律效力,业主有权要求退房。

  3、开发商单方变更规划。

  在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后,如果开发商未经买方同意单方变更朝向、面积、户型等规划、设计,买方有权要求解除合同,并要求开发商支付相应赔偿金。

  4、按揭未获批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第二十三条规定,因不可归责于买方的事由导致不能签订商品房担保贷款合同并导致商品房买卖合同不能继续履行的,买方有权请求解除合同。

  5、先卖后抵、一房二卖或先抵后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第八条、第九条明确规定,商品房买卖合同订立后,出卖人未告知买受人又将该房屋抵押给第三人,或商品房买卖合同签订后,出卖人又将该房屋出卖给第三人的,或隐瞒所售房屋已经抵押的事实,买受人有权要求解除或撤销合同并要求出卖人承担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

  6、面积误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第十四条明确规定,出卖人交付使用的房屋套内建筑面积或建筑面积与合同约定面积不符,合同对此有约定的,依约定处理;如无约定,则面积误差比绝对值超过3%,买受人有权请求解除合同。

  7、质量瑕疵。

  如果房屋主体结构质量不合格或者房屋质量问题严重影响正常居住使用,买受人有权解除合同,并要求赔偿损失。

  8、拆迁补偿安置房屋。

  出卖人故意隐瞒所售房屋为拆迁补偿安置房屋事实的,买受人有权要求退房,并可向出卖人主张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

  9、迟延交房。

  实践中,开发商通常通过在商品房买卖合同中约定较低的交房条件(如交房条件不是取得竣工验收备案,而是单项验收合格等)进行规避。

  10、逾期办证。

  商品房买卖合同通常会对办证期限作出明确约定,如果因开发商原因致使超过办证期限未取得房产证,买方有权选择退房并要求开发商支付赔偿金。对此开发商一般通过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时设定相当长的办证时间(如签订本合同之日起500天)进行规避。

  以上便是找法网的小编为您介绍的有关已经付了一部分款的期房是否可以退的内容,期房能不能退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的,一般而言如果仅因为买房的个人原因退房的会做违约处理。

房产纠纷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25537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房产纠纷律师团,我在房产纠纷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