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答

你好,请问二手房交易一次性付款的监管资金何时打入卖方账户?

2019-03-15 20:01:44
律师解答共有3条
  • 二手房屋的交易流程关于流程的的解释:  
    1、凡是有银行贷款的房子,交易的前提是把银行的贷款结清(必须的)并把抵押注销后方可办理过户或更名手续。  
    2、未办理房产证的房子过户是以新的购房合同备案完成为结束(需要贷款的则需抵押),而开具新合同的条件是把原来抵押在银行的、购房者收执的、房产局备案存档的、以及开发商存档的全部的旧合同都统一给开发商后,开发商方可与新的购房者签订新的合同并作备案。这种交易方式更合理的说法应该叫做合同的权利与义务的转让,也叫合同更名,类似的交易主要受开发商是否同意更改合同的限制,新政策约定的所谓期房不得交易是没有影响的。  
    3、已有房产证的房产在产权过户登记时,同样需要把旧房产证原件、合同、申请表等相关资料上交房产局,并需要本人带身份证原件,当着房产局工作人员的面进行签字、盖手印(有共有人和需要委托的有其他要求)。  
    4、旁边的数字表示该工作所需要的工作日,“?”表示因不同的银行和中介公司有不同的时间等(后者偏差不大)。  
    5、有无房产证的房子,交易前均需要查档。  
    6、有证的房子过户肯定要评估,无证的但是需要贷款也需要评估(个别银行不要求)。评估的作用一是作为交契税的参考(必须的),一是贷款银行的价值参考。  
    7、房产交易时需要准备的资料:其实无非就是产权与交易双方的身份证明,像房产证、身份证或户口本。为节省麻烦,建议都带上。  
    8、贷款的需要补交:首期房款的收据、单位盖章的收入证明或者其他能够证明贷款人收入或其他财产的证明资料。  关于二手房交易的费用结合上述的交易流程:  
    1、提前还贷在,大多数银行是不收取违约金的(只是大多都需要提前一个月作申请,极个别银行收取1-2个月的利息作违约金)。  
    2、未办理房产证的房产在交易过程中,开发商会收取一定的更名手续费(该费用无标准而且大多数无任何票据,可能是0也可能是10000。甚至开发商可以不同意更名——交易无法进行,只有办出房产证才能买卖)。  
    3、已有房产证的房子交易时必须交纳的费用:手续费:新房3元/建筑面积,二手6元/建筑面积。契税:取成交价与评估价的高者×
    1.5%登记费80元工本费10元/本(另有营业税、3%的契税只在非住宅的或者有特殊情况的房产交易时需要交纳)。  
    4、如需办理银行贷款的还需要交纳抵押登记费80元和保险费:房屋总价×贷款年限×费率。费率:6-10年是
    0.052%11-15年是.048%16-20年是.045%。  
    5、以上费用是不含任何劳务和服务性质的费用,如需委托中介公司的,将有以下费用产生:A、交易服务费费:成交价的2%B、如需按揭贷款的另收600元(或以成交价的
    2.5%收取)C、如果房产原来就是贷款未结清的、并且买方也需要办理贷款的,这样就会需要中介公司垫资帮助解押的,中介公司将收取垫资额3%-4%的费用,并且还有加急、公证等费用。  
    6、综上所述:一套有证的房屋过户,房产局方面收取的额度约为房价的
    2.%-
    2.5%之间,如需委托中介的、贷款的或解押的还有更多费用。

  • 一、办理手续繁琐很多购房者会认为办理资金托管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情,毕竟有第三方的介入,但其实并非如此。办理资金托管只需要买卖双方到银行签一份协议书,然后买家把钱划进银行账户,银行就会按协议规定的时间办划款手续就行了。
    二、拖慢银行放贷速度其实,资金托管和按揭贷款申请业务是不冲突的,也不会对贷款的发放有影响,资金托管的部分只是对房款首期款的托管,交首期款与申请按揭没有联系,不会交叉影响。
    三、必须和按揭在同一家银行资金托管的银行和按揭银行可以是不同的,如果按揭的银行不能进行资金托管,那么选择别的银行也是可以的。
  • 二手房买卖一次性付款的次序是这样的,
    1、签房屋买卖合同,买方付定金;
    2、满了5年的房子要先到房管局查档、核税;
    3、等4个工作日之后到房管局递件,递件成功了就给卖方全款;
    4、如果是办了立等可取的,两个小时后就由买方拿回质单来取证(前提是要在递件签字时写买方单独取证,否则就要双方一起来取)。没有满5年的,当天就能把全部的手续办完,总之在递件成功后才给全款,你不要担心还没有拿到产权,因为递件成功,房管局的网上,这套房子的所有权已经是你的了,产权证只是两页费纸而已,这样是没有风险的。如果卖方要求查档时,也就是在递件之前就要求付全款,那么你们可以去做个预约合同公证,你拿到公证书,一个人就可以去把全部的手续办完了,(在做了公证后你给卖方全款,但是产权证、国土证你要收到)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