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诉讼时效中止与中断是什么意思

2024-05-21 15:55
找法网官方整理
民法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民法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诉讼时效的中断与中止有何区别?本文详细解析了两者定义、法定事由及其对诉讼时效的影响。了解这些规定,有助于更好地维护个人权益。

  一、诉讼时效中止与中断是什么意思

  诉讼时效的中断与中止,是法律中对于时间效力的重要规定。

  1.诉讼时效的中断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因发生法定事由,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统归无效,待时效中断的事由消除后,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这意味着,当中断事由发生时,之前的时效期间不再计算,而是从中断事由消除的那一刻重新开始计时。

  2.诉讼时效的中止则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进行中,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使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从而暂时停止计算诉讼时效期间。当中止事由消除后,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进行计时。

  这意味着,当中止事由发生时,时效期间会暂停计时,直到事由消除后才会继续计时。

  二、中止时效事由与影响

  根据《民法典》第194条规定,不可抗力和其他障碍为使诉讼时效期间中止的法定事由。

  1.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可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如自然灾害、战争等。

  2.当这些情况发生时,权利人主观上想要行使权利,但客观上却无法做到,因此法律给予权利人救济手段,即暂时停止计算诉讼时效期间。

  3.除了不可抗力,其他障碍也可能导致诉讼时效的中止。

  这些障碍包括但不限于权利人为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而无法定代理人,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遗产管理人等情况。当这些障碍消除后,诉讼时效期间将继续进行计时。

诉讼时效中止与中断是什么意思

  三、中断时效的条件与后果

  1.依据《民法典》第195条规定,可使诉讼时效期间中断的法定事由包括权利人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

  当这些事由发生时,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将统归无效,待时效中断的事由消除后,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2.提起诉讼是中断时效的一种常见方式。

  (1)除了向法院起诉外,权利人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保护权利的请求、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依督促程序向法院申请支付令等行为,也都属于提起诉讼的范畴。

  (2)权利人向义务人、保证人、义务人的代理人或财产代管人主张权利,或者义务人承认权利人的权利并愿意履行义务,也都可能导致诉讼时效的中断。

  3.值得注意的是,诉讼时效的中断与中止虽然都是对时效期间的调整,但它们的性质和效果却有所不同。

  (1)中断是时效完成的根本性障碍,而中止则是时效完成的暂时障碍。

  (2)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适用中断还是中止的规定。

  是否还有其他关于诉讼时效的疑问?在找法网上,你可以找到更多法律领域的专业解答,我们始终为你提供全面、准确的法律服务。

民法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92630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民法律师团,我在民法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拓展阅读年普法人次15亿+
大家都在问
中止和中断诉讼时效意味着什么?
诉讼时效中止与中断有三个区别: 1、发生时间不同。诉讼时效中止发生的时间是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而时效中断则是在时效开始之后任意一个时间段都可以发生; 2、发生的原因不同。 时效中止是因为外界客观原因导致出现的情况,而时效中断则是当事人的行为; 3、时效不同。时效中止后,已经经过的时效仍然有效,而时效中断则是时效期重新计算。 诉讼时效中止的情形有哪些 1、权利被侵害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代理权、丧失行为能力; 2、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 3、权利人被义务人或者其他人控制无法主张权利; 4、其他导致权利人不能主张权利的客观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九十四条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九十四条 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下列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 (一)不可抗力; (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丧失代理权; (三)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 (四)权利人被义务人或者其他人控制; (五)其他导致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的障碍。 自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满六个月,诉讼时效期间届满。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网 在线
7x24小时在线 平均5分钟响应
继续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