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原则和依据

2023-03-17 07:3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土地管理法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土地管理法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建设脚步的加快,建设用地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土地,很多耕地被用作商业或者住宅用地。那么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原则和依据?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找法网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原则和依据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总体原则是:效益优先、兼顾公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建立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整体效益最优原则:包括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最优。社会效益包括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充分就业、人民安居乐业、和谐共处等;经济效益包括农民增产增收、区域经济发展、国民经济整体健康快速发展等;生态效益包括景观良好、生态安全等。

  公平原则:粮食保护主产区耕地保护是“外部不经济性”的重灾区,因此,一种具有倾向性的补偿机制作为一种权利交易手段,能显现环境公平和正义。按照自然法的理念,每一个人应在平等范围内承担普遍的社会义务,当特定主题为大众做了某一不可期待的牺牲时,只有补偿才能使个别主题牺牲的不平等性转变为平等。由于补偿时间里在对原来利益重新分配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补偿原则可平衡两种利益的失衡。

  区域协调发展原则:通过经济补偿,减少粮食主产区由于耕地保护产生的外部性损失,为粮食主产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奠定一定的基础,最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粮食安全原则:从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确定农地农用需求,进而确定需保护的耕地面积,需提供的经济补偿。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依据是:当一个区域被评定为耕地保护的优先区域并划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在现有的耕地保护制度下,意味着对该区域进行了土地利用的管制。区域土地使用受到了限制会使区域居民的福利受到两个方面的损害,一是居民可能会丧失就业的机会,减少收入来源,从而没有能力来改善生活;二是区域政府会丧失经济发展带来的税收等财政收入,没有能力提供足够的公共服务来满足区域内居民的需求,如无法改善交通运输条件、教育设施、医疗条件等。为了补偿这种损失,必须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使发展受限区域的政府具有能力投资于公共福利措施,并通过减少居民的税收来补偿其损失,实现区域福利的均衡。

经济补偿

  二、先了解什么叫“经济补偿”?

  经济补偿:是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用人单位依法一次性支付给劳动者经济上的补助,是对劳动者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为用人单位所作贡献的补偿,是对劳动者过去劳动内容和成果的肯定。

  经济补偿金:是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时,给予劳动者的经济补偿。经济补偿金是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用人单位依法一次性支付给劳动者的经济上的补助。我国法律一般称作“经济补偿”。

  三、经济补偿规定。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原则和依据的相关知识,通过上文可知,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原则包括整体效益最优、公平原则、区域协调发展原则、粮食安全原则四项。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找法网,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土地管理法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56742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土地管理法律师团,我在土地管理法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