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打假诉讼引发争议

2019-08-27 23:09
找法网官方整理
消费维权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消费维权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日前,上海某公司将涉嫌销售假冒某的西单购物中心告上法庭,索赔30万元,最终获得6万元赔偿了结。但是,到底该如何打假?假某出现的原因何在?到底谁搅乱了市场.....这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商家和厂家的激烈争执。...

  日前,上海某公司将涉嫌销售假冒某的西单购物中心告上法庭,索赔30万元,最终获得6万元赔偿了结。但是,到底该如何打假?假某出现的原因何在?到底谁搅乱了市场.....这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商家和厂家的激烈争执。

  ●争议之一:

  打假,还是敛财?

  面对赔偿6万的结果,西单购物中心副总经理李某觉得委屈。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案目前已经结束,但其中的一些事情实在让人无法理解。某公司作为世界知名的大公司,在此次北京打假中,只要诉讼对方答应给钱,就撤诉或不予追究,3万、5万就可以解决。他说:“不追问假笔来自何方,不打击造假源头,给了钱就可以走路。这是打假,还是敛财?这实在让人怀疑。”

  上海某公司知识产权专员楼X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表示,该公司进商场、超市打假,不存在敛财不敛财、炒作不炒作的问题,而是因为“某”确实受到了损害。他认为,赔钱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打击假冒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也是为了促使商场更加重视管理,实现共赢,否则,“商场就会只知道把铺位租出去,其他什么都不管”。而且,上海某公司将逐步对北京销售假某的多家商场提起诉讼,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去打击假货源头。他们刚刚在江西和浙江查到了两个生产窝点,这次在西单购物中心内查获的假某就是来自江西。据他了解,国内的制假窝点集中在我国南方,造假手段各不相同。他相信,通过这次行动,某不仅不会退出北京市场,反而会在北京卖得更好。

  ●争议之二:

  谁搅乱了市场?

  李某说,据了解,北京有近百家商场、超市出现了假某。可是,商场从某公司授权的批发商进货,无法保证是真货,这怎么解释?他质问:“某公司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这些问题到底是谁造成的?责任究竟该由谁承担?”

  他认为,去年以来,上海某公司在北京地区的经销商除了北京某经贸有限公司之外,另外还有几家。他们之间的业务辐射范围发生重叠和交叉,可能出现问题。而且某公司授权北京某公司进行某现金批发业务。所谓现金批发,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批发形式,厂家很难对批发商实施有力的约束。因此,这种现金批发业务本身就会导致市场的混乱。

  楼X认为,上海某公司目前在北京授权的经销商有三家,对于他们的现金批发业务公司很难管理。对销售渠道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上海某公司目前正在努力把渠道做得更顺畅,也正在与一些商场和超市进行商量,希望能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尽可能杜绝出现假某的可能。 [page]

  ●争议之三:

  谁来鉴定假笔?

  “上海某公司称,某体积小,其真伪只有某公司为数不多的几名技术人员有资格鉴定。这等于自己给自己作鉴定,哪来的权威性?”西单购物中心市场部主任陈长苓说,“那么,一般人怎么才能知道自己购买的某是真是假呢?如果真假都无法识别,商场谁还敢卖?消费者谁还敢买?”

  楼X认为,假冒产品难鉴定,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只要有利可图,假货就一定会千方百计地造得逼真。因此,要想根除假货非常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厂商能采取的也大多就是宣传了,告诉消费者如何鉴别真伪。但是,告诉消费者的也只能是一些基本知识,不可能把所有的产品信息都公布出来。如果把所有的秘密都披露了,造假者就会据此仿冒得更逼真,甚至出现以假乱真。“国内一些品牌打假最后都没法进行下去了,为什么?就是因为自己的专家面对乱真的假货,对产品的真假都鉴定不出来了。” 他表示,上海某公司在鉴定问题上是负责任的,如果消费者认为购买了假某,可以寄到上海某公司来鉴定。

  ●记者呼吁:

  打假难题亟待破解

  在厂家和商家争执后面隐藏着一个关键的问题:谁来对消费者负责?因为最终受到损害的是消费者的利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厂家站出来公开打假心态非常复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诉苦说,虽然吃尽了假货的苦头,但只要假货不是很猖獗,厂商们通常不会公开打击假货,因为他们担心打击假货的代价太大了。在目前情况下,消费者对于假货相当敏感,一旦公开打假,这个品牌的所有产品在消费者心中可能都会变成假货。现在的造假技术相当先进,一些假货即使是行家也很难一下子分出真伪,更不用说普通消费者了。况且消费者也不可能为了买一个产品就对此类产品进行深入地研究,先使自己变成专家,如果必须这样才能买到正品,他们宁可不去买这个牌子的产品。厂家担心,打击假货很可能会把自己也“打”死。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他们不会公开打假。这虽然只是一家之言,但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受到假货困扰的厂商们目前的心态。

  中华商标协会中企商标发展中心副主任郭XX认为,在保护知识产权的过程中,企业需要有社会责任。如果知道了假货也不告诉公众,是对造假的纵容和对消费者的欺骗。实际上,只要真正地打假,消费者肯定会理解和支持,关键是商家和厂家联合起来采取有效的措施共同打假,如规范市场环境,整顿进货渠道,采取更先进、直观的防伪技术等。

消费维权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16994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消费维权律师团,我在消费维权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