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文集
买保健品,作为儿女该反对还是支持?
杨叶
律师
响应时间 一小时内
已服务 3146人
广东-深圳
合伙人律师
从业15年

【前世今生】

根据艾媒数据中心的统计分析,中国自2000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9年中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从目前的趋势来看, “十四五”期间中国或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030年之后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或超过20%,届时中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对养老保健等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会提升。实际上,2020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已达到7.18万亿元,且仍在高速增长中。

而另一方面, 保健品市场乱象层出不穷:2019年,央视《第一财经》披露,宁波市海区执法人员对浙江盛世红瑞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进行突击检查,在红瑞乐邦公司的电脑和硬盘中查获了超过1800个小时的商业宣传视频和PPT课件。经认定红乐邦公司存在严重夸大宣传和虚假宣传的违法事实。

2020年8月,成都商报红星新闻报道,老人被劝3天内喝下150瓶保健品,中间出现呕吐腹泻数十次,而销售人员郭某称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为"捧毒"的正常现象,推荐老人坚持使用,致老人于第三日突然离世。

当老人遇上保健品,似乎总会擦出不一样的火花。根据笔者在alpha法律数据库中仅以“保健品”“诈骗”为例的检索,就发现自2012年至今,保健品诈骗案发数量呈井喷态势。

【正本清源】

保健品本质为食品,并无药用功能。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保健食品》的定义,保健品是指声称并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

凡是正规的保健食品,都必须具有上述“蓝帽子”标识,且保健食品批准证书有效期为5年。

【套路满满】

常见的保健品诈骗类型有以下几种:

虚构身份,骗取信任。近日“违背祖训神医”张文荣被免职,宣称有祖传秘方治疗多种疾病的张文荣,与其他40多名“神医”一起,舍小家为大家贡献秘方批量生产,被网友戏称为“神医宇宙”,引发热议。3月9日,张文荣坐诊的北京鹤年堂中医医院发布声明,称张文荣所有的宣传广告信息与医院无关,并免去了张文荣荣誉院长的职务。早在2013年,央视3·15晚会就曝光了一批医药广告和养生节目中所谓的“神医”和“专家”。这些“专家”和刘洪滨类似,往往被包装成“苗医/蒙医传人”“某某协会会长”“中药世家”等等形象,实际上这些“权威专家”和现身说法的“治愈患者”都是找来的演员。

夸大功效,包治百病。如“三个月拿下高血压,一辈子不用吃降压药,就像治感冒一样简单,治一个好一个,不会出现无效的情况……”犯罪嫌疑人往往选取高血压、糖尿病、肩颈椎病等现代医学难以根治又使患者持续感到痛苦的疾病作为其医药保健品的重点推销领域,利用患者急于求医减轻痛苦的心理实施犯罪活动。

免费鸡蛋,免费体检。部分犯罪分子以公益为名,以鸡蛋、棉被等常见生活物资诱骗社区中老年人参与公益讲座,抽奖进行免费体检,在上述过程中极力夸大保健品的功效,并在体检中激发中老年人的恐惧心理,连哄带吓,迫使中老年人为其买单。

快递送货,货到付款。某些没有批文的保健品企业销售时,为了逃避处罚,通过快递公司,以寄送慰问品、赠送品的方式,让快递员将少量保健品送达被害人并收取现金和快递费用。甚至部分犯罪分子采取广撒网的方式寄出各种高额保健品,以骗取被害人钱财。

亲情营销,趁虚而入。 三天两头电话问候,隔三岔五上门回访,陪聊陪玩陪唠嗑,抓住老年人孤独的心理,嘘寒问暖,关心老人身体,通过亲切交流获取老人信任后,再适时推销保健食品。由于有了信任基础,老年人往往很乐意购买相应保健品,甚至有的老人明知其在夸大功效,也会被一声声“干爹”“干妈”而拉不下脸拒绝。

【法律责任】

保健品有其固有功效,但绝不可夸大其词,更不能违反法律底线。

在保健品泛滥的今天,做违法广告,夸大功效或用专家名义做虚假宣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关键作用。对此,我国《广告法》早有明确规定,发布虚假广告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发布广告,责令广告主在相应范围内消除影响,处广告费用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广告费用无法计算或者明显偏低的,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保健品虚假宣传往往呈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态势,首先执法部门资源有限、保健品鉴定成本过大。其次,能投入巨大资金的违法广告主往往是当地的经济支柱,更是当地的纳税大户,涉及地方财税的实际利益。三是多监管部门造成权责不明,对于违法药品广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能管,药监部门也可以管,然而权力交叉的现象非但没有增加监管的力度,反而造成了监管困难。

其次,涉及保健品刑事犯罪最常见的两个罪名,一为诈骗罪,二为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前者最高可被判处无期徒刑,后者最高可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如此严峻的刑罚依然不能制止保健品市场的猖獗乱象,原因何在?

监管不力,执法困难固然是重要原因,但背后的暴利诱惑则是保健品市场乱象频发的根本原因。据新华社昆明3月11日电,云南省药监局保健品化妆品监管处处长皇甫晋玲接受采访时表示,“据业内人士透露,保健品利润一般可达100%到200%,甚至更高。”

此外,央广网在2016年标题为“保健品行业暴利达100%-200% 不靠技术靠忽悠”的报道中称,“保健食品的科研经费应占其利润的3%至5%,但很多保健食品企业在科研上的投入不及利润的1%。保健品行业利润可达100%至200%,这已成为行业内部公开的秘密。”

除此之外,我国已步入老龄化时代,老年人对身体保持健康的愿望日渐迫切,而子女们往往天各一方无暇顾及,这也为保健品市场快速畸形发展创造了肥沃的土壤。

【陪伴缺位】

诚然,监管不严、执法缺位的情形确实助长了保健品领域的乱象,但更让年轻人们困扰的似乎是如何说服家中的老人相信自己,而不是相信保健品推销广告?

和老人讲卫食健字、国食健字、五年有效期、生产许可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还是直接把带着类似“惊呆!”或者“再不看就……”等惊悚标题的劝阻文章或者直接将本文链接转给“相亲相爱一家人”社交群中或者直接转给那个固执的老母亲或老父亲社交账号?虽不失为好办法,但实践中往往收效甚微,老人家会把那篇“补肾佳品”或者“百年秘方”等标题的养生文章怼过来给你,让你发给他试图阻止他购买保健品的文章立马没有了说服力。

我们必须充分的理解老年人长年患有的各种慢性疾病饱受病痛折磨的心情,疾病落在他们身上,他们比谁都渴望能够减轻自己的痛苦。此外,部分保健品也确实具有一定缓解、预防的功效,需要我们和老人一起去鉴别,而非全盘否定。

曾有个朋友,作为儿媳从来都是顺着婆婆不反对她购买保健品,甚至支持婆婆买过一个理疗床,儿女们反对母亲购买,儿媳倒是主动花钱去支持。虽然两年后理疗床闲置了,但婆婆身体康健,婆媳关系也一直是邻居们羡慕的。当然,这样的行为必须是要视经济承受能力来做,不可一味效仿。就像一位老人在一个记者采访时回答,“我买过十多万的保健品,我知道有的时候是骗人的,但是我觉得他们说话挺贴心的,所以我就能接受他们这个保健品。总比孩子强,连骗我们,他也没有时间。”在买保健品上,此刻的父母更需要的是我们做子女的更多的关心和陪伴,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和劝导。

当今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各类产品层出不穷。作为消费者,一旦发现对方涉嫌欺诈或虚假宣传,甚至因食用而造成了人身损害,则应第一时间保留证据,致电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热线或拨打110报警。而作为子女,一方面不可全盘否定正规保健品的功效,另一方面,关心和陪伴,往往比市面上的保健品更加温暖,更具力量。


本页面内容信息由律师本人发布并对信息的真实性及合法性负责,如您对信息真实性及合法性有质疑,请向找法网投诉反馈。
展开全文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22年品牌 · 2分钟响应 · 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
接入律师
获取解答
说说您遇到的问题...
立即咨询
王律师 1分钟前解答了婚姻家庭问题
死刑适用的限制条件是什么意思
0人浏览
强揽工程应该怎样定罪处罚
0人浏览
取保候审结束后保证金是否可以退回
0人浏览
涉“代孕”的裁判案件大数据分析
0人浏览
“结婚而已啊,还是要和爸妈住的”法律视角看“两头婚”
0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