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文集
污染数据公开 企业还敢公然造假吗
吴猛团队
律师
响应时间 一小时内
已服务 200人
陕西-西安
主办律师
从业16年

防止企业监测数据造假,一方面要通过不定期的抽样、抽查、对照检查等方式,查找、惩治篡改行为,另一方面还是要推动企业污染数据公开。

据央视报道,青岛某电厂,负责脱硫运转的锅炉已经拆除了,却仍然能够向环保局传送染治理的实时监控数据。媒体称之永不消失的污染监测数据,反映的实质就是监测数据造假。

这种末端造假的道术,在很多污染企业其实早就大行其道。就在本月,山东省级环保部门就公布破获检测数据弄虚作假企业22起,并有7人处以515天的行政处罚。据山东环保厅介绍,企业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在罚款之外被追究法律责任,在全国开了一个先河。

山东所开先河,日后想必会成惯例。因尚未实施的史上最严环境保护法已有明文,篡改、伪造监测数据,可视情节轻重处以五到十五日的行政拘留。加大处罚力度,自然能对造假有所威慑。但问题在于,追究法律责任最终也是要基于数据造假被曝光,但此前的经验警示,被监管部门查发的概率着实有限。

所以在加大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回到提升监管有效性的起点。就此而言,一方面,要从硬件、软件和技术上完善现有在线动态监测系统,提高数据造假的技术门槛,修补监测漏洞;而监管部门则要改变被动依赖症,不仅要数据传上来,更要将监测管理做下去,通过不定期的抽样、抽查、对照检查等方式,查找、惩治篡改行为,从而健全完善污染监控的神经末梢

另一方面,还是要推动企业污染数据公开。强制要求污染企业定期公布监测数据,是很多发达国家的治污经验。这几年国内一些城市也开始有所试点,比如去年北京要求83家国家监控的重点污染源企业,将主要污染物自行监测信息向社会公开。因为监管再尽职尽力,毕竟力量有限,不能深入每一个神经末梢,而居民对周边污染最为敏感,若企业公布污染数据,和其自身感受不符,就会更主动去质疑、追问,为监管部门提供有效线索。

相关企业练就的分身之术,说穿了就是应付从上而下的单一监督视角。若能以污染信息公开构建更多监督视角,污染数据还敢这样永不消失吗?

本页面内容信息由律师本人发布并对信息的真实性及合法性负责,如您对信息真实性及合法性有质疑,请向找法网投诉反馈。
展开全文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21年品牌 · 2分钟响应 · 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
接入律师
获取解答
说说您遇到的问题...
立即咨询
王律师 1分钟前解答了婚姻家庭问题
少年犯罪也是社会的创伤
0人浏览
禁止“啃老”入法属多此一举
0人浏览
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制度
0人浏览
唐代禁止外任官携眷降低腐败风险
0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