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允丝律师“精益求精”刑事团队是广州专业刑事律师,口碑好,专业尽责,134-1631-8024,多年来代理大量刑事案件,经验丰富,深谙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的办案流程和规律,收费公允,擅长取保候审、不批准逮捕、不起诉、办理缓刑、辩护减刑、无罪辩护、上诉改判,团队经办的案件中有被取保候审、缓刑、免于刑事起诉、不批准逮捕、无罪释放等的成功案例。最大限度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凡事以当事人的利益为先,因为戴律师团队深知,手上办的是别人的人生。可就案情给予您详尽的法律分析和法律方案。当事人一致好评,具典型成功案例。办案经验丰富,宗旨:为当事人提供最优质的专业法律服务,为您的合法权益竭尽全力!团队多成功案例,欢迎咨询。】───
因违法行为被拘留后,简单刑事案件直到法院开庭审判至少也要3-4个月时间,有的甚至一年多,家属都不允许到看守所会见犯罪嫌疑人,家属可委托戴律师到其羁押的看守所会见,拘留15天左右,口供十分重要,律师可到看守所告知其口供的注意事项,以及法律问题,律师了解案情及本人被捕后向公安机关供述了多少内容,可以根据案情的复杂程度及后期量刑结果,尽快帮其申请取保候审事宜,以免受牢狱之苦!───
聚众斗殴罪的认定与处罚:从“两伙人街头互殴”案看刑事边界
一、典型案例:为“出头”约架互殴,为何参与者均被追责?
2024年,林某因朋友在酒吧与赵某发生口角被打,为“找回面子”,电话邀约5名朋友携带棒球棍、啤酒瓶,与赵某邀约的4名同伴在某街头碰面。双方见面后未协商便直接互殴,导致3人轻伤(林某一方2人、赵某一方1人),路边2辆私家车被砸损(直接损失1.2万元)。路过群众报警后,警方将参与互殴人员全部抓获。公安机关以聚众斗殴罪对林某、赵某及其他7名参与者立案侦查,部分参与者辩称“只是来帮忙,没动手打人,不该担责”。法院审理认为,林某、赵某系聚众斗殴的组织者,其他参与者明知是约架仍参与,均构成聚众斗殴罪,结合动手程度、伤害后果区分主从犯,判处林某有期徒刑3年,赵某有期徒刑2年6个月,其余参与者分别判处有期徒刑1年至1年6个月不等。
本案的核心争议在于:聚众斗殴中“未动手”的参与者是否构成犯罪?“聚众”与“斗殴”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二、法律依据:聚众斗殴罪的核心规定
罪名构成要件
根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条,聚众斗殴罪是指聚集多人(一般指3人以上)结伙殴斗,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其核心要素包括:
主观方面:故意,且具有争霸、报复、寻求刺激等动机(如为争夺地盘、报复他人、“出头”撑腰),而非因个人矛盾引发的单独斗殴;
客观方面:实施“聚众”(组织、策划、指挥3人以上参与)和“斗殴”(双方或多方以暴力相互攻击,如殴打、使用器械击打)两种行为,且破坏公共秩序(如在街头、商场等公共场所互殴,影响公众安全);
主体:聚众斗殴的组织者、策划者、指挥者,以及积极参与者(如主动携带器械、动手打人的人员);
行为场所:不局限于公共场所,即使在私人场地(如废弃工厂)聚众互殴,若扰乱周边秩序,仍可能构成犯罪。
量刑标准
一般情形:对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①多次聚众斗殴的;
②聚众斗殴人数多,规模大,社会影响恶劣的;
③在公共场所或者交通要道聚众斗殴,造成社会秩序严重混乱的;
④持械聚众斗殴的(如携带刀、枪、棍、棒等器械参与互殴,本案即属此情形)。
需注意: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不再定聚众斗殴罪,而是根据具体情形转化为故意伤害罪(致人重伤)或故意杀人罪(致人死亡),量刑大幅加重(如致人死亡可能判处死刑)。
三、认定要点:“聚众”“斗殴”及参与者的责任划分
“聚众”的界定
人数要求:需一方或双方聚集3人以上(含3人),若仅2人互殴,不构成“聚众”,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或寻衅滋事罪;
组织性:需存在明确的组织者、策划者(如本案中林某、赵某主动邀约他人),或虽无明确组织者,但多人自愿参与并形成“结伙”态势(如看到朋友约架,主动前往帮忙);
目的关联性:聚集人员的目的是参与斗殴,而非其他活动(如聚会时突发冲突互殴,一般不认定为“聚众”)。
“斗殴”的认定
行为方式:需双方或多方以暴力相互攻击,包括拳打脚踢、使用器械击打,即使未造成人员伤亡,只要实施暴力攻击行为,即构成“斗殴”;
对抗性:需存在“相互攻击”的态势,若一方仅被动防御,另一方单方面殴打,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单方面殴打方),而非聚众斗殴罪(聚众斗殴需双方均有攻击意图)。
参与者的责任划分
首要分子:组织、策划、指挥聚众斗殴的人员(如本案中林某、赵某),需对全部斗殴行为及后果承担责任(即使未亲自动手,仍需对他人造成的伤害、财物损失负责);
积极参与者:主动携带器械、动手打人、协助组织的人员(如本案中携带棒球棍的参与者),需对自己参与的行为及直接造成的后果负责;
一般参与者:被邀约后仅到场,未动手、未携带器械,且无协助行为的人员,若情节显著轻微(如到场后立即劝阻或离开),可能不被认定为犯罪,但需结合具体案情判断(如本案中无此类人员,均被追责)。
四、常见误区:当事人易混淆的法律问题
误区一:“没动手打人就不算犯罪”
若为聚众斗殴的组织者(如邀约他人、制定约架计划),即使未动手,仍因“聚众”行为构成犯罪;若为积极参与者(如携带器械到场助威,虽未打人但助威行为激化矛盾),也可能被认定为犯罪。
误区二:“双方自愿互殴,不算‘破坏秩序’”
即使双方自愿约架,只要在公共场合(如街头、公园)互殴,影响公众通行、引发群众恐慌,即属于“破坏公共秩序”,符合聚众斗殴罪的构成要件。
误区三:“未成年人参与不会被判刑”
已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参与聚众斗殴,若为首要分子或积极参与者,需承担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若在聚众斗殴中致人重伤、死亡,需按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追责(如15岁少年在互殴中用刀致人重伤,构成故意伤害罪)。
五、风险提示:如何避免卷入聚众斗殴的刑事风险
拒绝“邀约约架”:接到他人邀约参与“帮忙出头”“找回面子”等约架行为时,明确拒绝,切勿因“义气”或害怕被嘲笑而参与;
避免激化矛盾:与他人发生冲突时,通过协商、报警等合法方式解决,切勿“喊人撑腰”,防止冲突升级为聚众斗殴;
及时退出并报警:若误卷入聚众斗殴现场,立即离开,切勿围观或助威,必要时向警方说明情况,避免被认定为参与者。
总之,聚众斗殴罪打击的是“结伙互殴破坏秩序”的行为,不仅组织者、动手者会被追责,积极参与的人员也可能面临刑事处罚。日常生活中需理性处理矛盾,拒绝“约架”“互殴”,避免因一时冲动触犯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