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当今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浪潮下,外卖行业异军突起,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外卖骑手数量的激增,他们与外卖平台之间的法律关系却始终处于模糊地带,引发了诸多争议与纠纷。从律师的专业视角出发,精准界定二者间的劳动关系,不仅关乎骑手个体的权益保障,亦对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二、劳动关系的法定构成要件剖析
主体适格性
外卖骑手作为提供劳动服务的一方,绝大多数为具有劳动能力、符合法定就业年龄的自然人,满足劳动者主体条件。
外卖平台通常是依法注册登记、具备一定规模运营能力,从事餐饮配送信息服务等相关业务的企业法人或非法人组织,属于用人单位范畴。仅从主体外观审视,双方初步符合劳动关系建立的主体基础。
从属性特征
人身从属性:这是劳动关系的核心标志之一。在实践场景中,诸多外卖骑手被要求身着统一平台标识服装,按时参加平台组织的晨会,接受站点管理人员的日常调配,遵循平台设定的配送流程与规范,甚至在配送时效、服务态度等方面受到严苛考核,一旦违规面临罚款、限制接单等惩戒。此类管理与约束细节充分彰显骑手在工作过程中对平台的人身依附程度,与劳动关系下劳动者受用人单位指挥、控制的特质高度契合。
经济从属性:骑手的主要收入来源系平台依据订单数量、配送距离、客户评价等要素核算支付的报酬,其经济收益紧密捆绑于平台订单分配机制,缺乏自主定价权与多元稳定收入渠道,高度依赖平台业务运营所衍生的工作机会以维持生计,鲜明呈现经济上对平台的从属态势。
三、平台用工模式深度洞察与劳动关系甄别
众包模式
表面上,众包骑手能够自主选择接单时段、区域,工作灵活性极高,似乎超脱于传统劳动关系束缚。但深入探究,平台借助技术手段为骑手划定服务范围、设定接单上限、规定配送时限,且依据复杂算法评定骑手服务质量,直接关联收入多寡与接单优先级,实质在关键业务环节施加管控。
同时,众包平台常与第三方服务公司协同运作,虽形式上隔离了与骑手的直接雇佣联系,可一旦服务公司无力承担骑手权益保障责任,基于平台在业务链条中的主导地位、对骑手劳动过程的数据掌控以及经济利益关联,依据 “穿透式” 法律审查思维,骑手与平台仍可能被认定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专送模式
专送骑手通常由平台指定配送商负责招募、管理,形式上构成外包架构。但配送商多依据平台指令行事,在骑手招聘标准、培训体系、日常排班、薪资结算规则制定等关键节点,均受平台深度渗透影响,骑手劳动成果直接服务于平台外卖配送业务核心需求,劳动过程全程受平台数字化监控,配送商仅充当平台用工 “傀儡”,实质劳动关系隐现于平台与骑手之间。
个体工商户模式
此模式下,骑手被注册为个体工商户,与灵活用工平台缔结承揽协议,意图营造平等商事合作表象,规避劳动法苛责。但实操中,骑手依旧遵循平台既有配送规则,使用平台专属配送软件接单,在平台构建的配送生态中按部就班劳作,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自主性几近虚无,一旦纠纷诉至公堂,法院将穿透式审查实质用工关系,考量从属性要素,判定劳动关系存续与否。
四、法律风险防控与合规建议
平台企业端
审慎设计用工架构,摒弃利用复杂外包、虚假合作、强制骑手个体工商户化等手段恶意规避劳动关系的不当行径,回归用工实质,依法依规明确与骑手间权利义务边界。
主动构建骑手权益保障体系,涵盖完善的工伤保险、合理工作时长规制、职业技能培训赋能、薪酬透明化管理等多元机制,降低用工法律风险,塑造企业社会责任担当形象。
骑手个体层面
强化法律认知,入职伊始妥善留存工牌、工作服、入职协议、工资流水、工作群聊记录、奖惩通知等关键证据,为潜在纠纷维权筑牢根基。
遇权益受损,及时咨询专业律师,精准判断劳动关系存续及侵权事实,合理运用协商、仲裁、诉讼多元途径捍卫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