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提供虚假招聘信息劳动合同被判无效

2019-05-13 21:25
找法网官方整理
劳动纠纷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劳动纠纷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案例一:张先生通过严格的应聘程序,被一家大型企业录用,双方签订了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合同履行一年多后,张先生被公司辞退,理由是他在应聘时用了假文凭。张先生不服,他觉得自己虽然是一个专科生,在应聘时用伪造的一个本科文凭,但实际能力并不差,在试用期间受到

  案例一:张先生通过严格的应聘程序,被一家大型企业录用,双方签订了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合同履行一年多后,张先生被公司辞退,理由是他在应聘时用了假文凭。张先生不服,他觉得自己虽然是一个专科生,在应聘时用伪造的一个本科文凭,但实际能力并不差,在试用期间受到领导的多次表扬就是一个明证。让张先生疑惑的是,自己完全能够胜任工作,而且双方签订了劳动合同,难道就因为用了假文凭用人单位就可以随时解除合同吗?

  使用假文凭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欺诈行为。《劳动法》第十八条规定:“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为无效合同。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劳动部《关于〈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第十八条对劳动合同中的欺诈作了如下定义:“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当事人虚假的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的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从该案例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在认为应聘者确实有该文凭的情况下,才作出了录用决定。应聘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的行为使单位作出了违背其意愿的错误表示。所以,张先生在应聘过程中的做法是欺诈行为。

  因此,当用人单位发现员工因使用假文凭而受聘,同时又不能容忍这种欺诈行为时,可以以合同一开始就无效为由解除与该员工的劳动关系,并无需支付任何补偿。

如果员工对于单位以假文凭为由解除劳动关系有异议的,可以根据《劳动法》第十八条中“劳动合同的无效,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的规定,向企业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案例二:2003年期间,朱某因工作中的业务来往与某公司的管理人员相识。2005年2月,朱某与该公司正式商定建立劳动关系,同年4月21日,双方签订了一份《劳动合同补充协议》,协议约定:朱某任该公司的副总经理,负责市场开发、业务接洽、生产管理等工作事项,该公司给予朱某年薪8万元并给予其他奖金等福利待遇。合同订立后,朱某就担任起副总经理的相关工作。

  第二年6月29日,该公司因对朱某的身份有所怀疑,遂向公安机关报案。海门市公安局刑警大队对朱某依法进行讯问后,朱某陈述自己的身份证是请人制作的假身份证,出生年月、文化程度、工作简历等都是虚构的,并用虚构的证件、简历领取了项目经理证、执业资格注册人员卡。

  于是, 该公司以朱某用假身份证、假学历、假职称的欺骗手段订立劳动合同为由向该市劳动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请求确认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补充协议》无效。仲裁委员会认定双方订立的《劳动合同补充协议》无效后,朱某一纸诉状将金信公司推上了被告席,请求法院确认双方订立的《劳动合同补充协议》合法有效。该市人民法院对这起劳动争议纠纷案作出了一审判决,驳回原告朱某的诉讼请求。

劳动纠纷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24674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劳动纠纷律师团,我在劳动纠纷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