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非全日制用工缴纳工伤保险发生工伤后如何赔偿

2019-10-11 10:17
找法网官方整理
劳动纠纷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劳动纠纷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劳动者在工作的时候受伤是很常见的事情,只要是在受到伤害的时候懂得怎么去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就好了。劳动者的工作性质不一样,所获得工伤赔偿也是不一样的。那么,接下来由找法网小编为大家带有关于非全日制用工缴纳工伤保险发生工伤后如何赔偿的知识吧,以供大家参考!

  一、非全日制用工缴纳工伤保险发生工伤后如何赔偿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职工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由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不缴纳工伤保险费。即使劳动合同中约定此项费用由劳动者个人承担,也因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约定无效。《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建立劳动关系的非全日制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费。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劳动者发生工伤,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第一项还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为工伤。据此贵公司的情况应当属于工伤事故,依法应当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非全日制用工缴纳工伤保险发生工伤后如何赔偿

  二、最新工伤赔偿标准依据和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1、医疗费

  医疗费=诊疗金额+药品金额+住院服务金额

  康复性治疗费=医疗费=诊疗金额+药品金额+住院服务金额

  2、住院伙食补助费

  住院伙食补助费=职工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人数×天数×70%

  3、交通食宿费

  交通食宿费=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职工因公出差交通费标准×往返次数+职工因公出差住宿费标准×天数+职工因公出差伙食费标准×天数

  4、辅助器具费

  辅助器具费=配置标准×器具数量

  5、停工留薪期内的工资福利及陪护费

  (1)停工留薪期内的工资福利=职工原来的工资福利待遇

  (2)停工留薪期内的陪护费,需要支付,但尚无明文规定按什么标准进行计算。

  6、生活护理费

  ⑴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情况

  生活护理费=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50%

  ⑵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的情况

  生活护理费=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40%

  ⑶生活部分不能自理的情况

  生活护理费=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0%

  7、伤残补助金

  伤残补助金=本人月工资×月数

  8、伤残津贴

  伤残津贴=本人月工资×百分数

  9、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在北京市两项合并计算)

  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赔偿基数×月数

  赔偿基数为:本市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法律依据

  1、《工伤保险条例》第29条第三款、《工伤保险条例》第29条第六款。

  2、《工伤保险条例》第29条第四款。

  3、工伤保险条例》第30条、《北京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第38条

  4、工伤保险条例》第31条第一、二款。

  5、工伤保险条例》第31条第三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1条。

  6、《工伤保险条例》第32条

  7、《工伤保险条例》第33条、第34条、第35条。

  8、《工伤保险条例》第33条、《北京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第36条。

  三、赔偿项目

  工伤索赔的赔偿项目有以下几种情况:

  1、造成一般伤害(未达到残疾)的赔偿

  医疗费、伤者住院期间的伙食补助费、生活护理费、工伤期间的工资、交通食宿费。

  2、造成伤残的赔偿

  医疗费、伤者住院期间的伙食补助费、生活护理费、工伤期间的工资、交通食宿费、辅助器具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3、造成死亡的赔偿

  丧葬补助金、一次性伤亡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

  4、职工下落不明的情况

  职工外出或抢险救灾中下落不明的赔偿项目,要分不同情况而定。职工没有被宣告死亡的,其直系亲属可以获得的赔偿项目有:供养亲属抚恤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50%(生活有困难的);职工被宣告死亡的,其直系亲属可以获得的赔偿项目有:丧葬费、供养亲属抚恤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于非全日制用工缴纳工伤保险发生工伤后如何赔偿 的相关知识,从上文可知,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建立劳动关系的非全日制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如果大家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找法网的律师! 

劳动纠纷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38397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劳动纠纷律师团,我在劳动纠纷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