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江苏农村区域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2010-09-14 17:26
找法网官方整理
农业法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农业法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苏南、苏中、苏北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自南由中而北逐步走低。南北差距很大、梯度之间层次明显,是江苏农村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不同的经济层次,决定了三个农村区域的发展方式和道路必然有所不同。一、比重和地位在八十年代以前,江苏农村经济以单一的农业为主,各地

  苏南、苏中、苏北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自南由中而北逐步走低。南北差距很大、梯度之间层次明显,是江苏农村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不同的经济层次,决定了三个农村区域的发展方式和道路必然有所不同。

  一、比重和地位

  在八十年代以前,江苏农村经济以单一的农业为主,各地的差异不大,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全省农村逐步形成了三个不同特点的经济区域。这三个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自南向北由高而低依次递减。苏南(苏锡常宁镇5市)的发展水平领全省之先,是发达地区;苏中(扬通泰3市)的发展水平与全省总体相平,与苏南相比存在明显的“落差”,属次发达地区;苏北(徐淮盐连宿5市)又明显落后于苏中,是全省的欠发达地区。

  (一)经济规模

  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规模的主要指标。2002年苏南、苏中、苏北的县域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是3180亿元、1283亿元、1506亿元,苏南以占全省县域26.1%的人口创造了占53.3%的国内生产总值,苏中以占26.4%的人口创造占21.5%的国内生产总值,而县域人口占全省47.5%的苏北,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25.2%。财政收入是地区经济实力的反映。根据调查,2002年三地区的乡镇财政收入分别为308.5亿元、76.8亿元、58.7亿元。三者之比是5.2:1.3:1。由三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乡镇财政收入的对比可知,苏南农村的经济总量最大实力最强,苏中次之,苏北较弱。

  (二)发展水平

  与发展规模一样,苏南、苏中、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1、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区域差异。2002年南中北三个地区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速度呈梯级递减,收入差距未见缩小。苏南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301元,苏中为3996元,苏北为3476元,分别增长6.2%、5.7%和5.5%左右。南中北收入差距比(以苏北为1)为1.52:1.15:1。农民收入最高的江阴市人均达6266元,是最低的灌南县2558元的2.4倍多。

  2、人均储蓄存款的区域差异。2002年,我省各市农民人均储蓄存款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是苏中和苏北地区农民人均储蓄存款明显低于苏南,差距略有扩大。苏南农民人均储蓄存款为8765元,苏中为4841元,苏北1407元,三者差距6.2:3.4:1。

  3、人均乡镇财政收入区域差异。2002年,我省各市农民人均乡镇财政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是苏中和苏北地区农民人均乡镇财政收入明显低于苏南,差距略有扩大。苏南农民人均乡镇财政收入为1948元,苏中为480元,苏北203元,三者差距9.6:2.3:1。

[page]

  (三)人口、资源

  与经济的发展规模、发展水平由南向北递减相反,苏南、苏中、苏北人口资源区域特征却是由南向北递增。

  从耕地面积看,2002年苏南耕地面积1750万亩,苏中为1671万亩,苏北为4039万亩。各占全省的23.5%、22.4%、54.1%。从人均耕地看,苏南人均耕地0.8亩,苏中0.96亩,苏北1.26亩。苏南、苏中、苏北之比为0.6:0.76:1。

  从乡镇人口总量(所有居住在乡镇的人口)看。苏南乡镇人口1584万人、苏中1600万人、苏北2883万人,各占全省乡镇人口的26.1%、26.4%、47.5%。

  从上述发展规模与水平可以看出,江苏三大区域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自南向北呈明显的下向梯度分布。需要说明的是,三大区域的划分只是一个总体的评价,并不是说发达地区什么都发达,落后地区处处皆落后,事实上每个区域的内部都是不平衡的,落后区的某个局部高于次发达区甚至发达地区的现象,是经常存在的,但这种现象的存在并不妨碍上述区域划分在总体上的科学与合理。

  二、特点和趋势

  由于苏南、苏中、苏北发展规模、发展水平、人口资源的区域差异,因而三大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呈现各自不同的发展特色和发展趋势。总体上看,苏南农村非农产业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农业在整个农村经济中的份额越来越小,但是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苏中农村非农产业有了较快发展,农业在整个农村经济中还具有一定的份额,农业发展水平较高。苏北农业在整个农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的份额,非农产业亟待进一步发展。

  (一)苏南农村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苏南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五市,其农村发展水平领全省之先,在我省和全国都是著名的发达地区。到2002年底,苏南土地面积占全省的26%,乡镇人口占全省的26.1%,乡镇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53.3%。其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1、农村经济发展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非农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农业的份额愈来愈小。2002年苏南乡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180亿元,其中农业286亿元,占9%,第二产业1828亿元,占58%,第三产业1065亿元,占33%。苏南农村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002年苏南乡镇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3亿美元,占全省乡镇实际利用外资的90%。

  2、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有效地实现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苏南通过大力发展非农产业,解决了大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为苏中、苏北以及外省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2002年苏南农村非农就业的劳动力已近三分之二,达65.1%,其中无锡、苏州非农劳动力比重为71.4%、71.3%。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农村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苏南农村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苏南农村城镇化率达到44.3%,比苏中、苏北分别高出15.8、18个百分点。苏南的农村的发展,还大量吸引了外来人口,提升了小城镇的人气。根据调查,苏南平均每个镇镇区吸引外来人口2562人,比苏中、苏北高出1.7倍和2.1倍。苏南平均每户拥有存款2.6万元,是苏中、苏北的1.8倍、5.2倍。[page]

  3、农村经济发展的外向度高。苏南农村的发展不仅依靠农业的发展,更多的依靠非农产业的推动,不仅依靠农村资源效能的发挥,更多地是引进农村以外的资本、技术的输入,不仅依靠本地资本、技术、劳动力,而且更多的引进外地、外国的资本、技术和劳动力。在苏南农村的土地上汇集了外国、城市、外地的资本、人才、技术和劳动力,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发展趋势:

  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苏南农村正在朝着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率先全面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2002年苏南农村不断加大各项投入,平均每个乡镇固定资产投资2.4亿元,是苏中、苏北的2.9倍和4倍。

  (二)苏中农村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苏中包括扬州、南通、泰州三个市,农村的发展水平与全省总体持平,在全国也可称为发达地区。到2002年底,苏中土地面积占全省的20.7%,乡镇人口占全省的26.6%,乡镇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21.5%。其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1、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张。2002年苏中乡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83亿元,其中农业281亿元,占22%,第二产业552亿元,占43.1%,第三产业448亿元,占35%。苏中农村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018元,比苏南低60%,比苏北高50%,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2.5%。

  2、农业发展各具特色。苏中地区沿江靠海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滩涂海水养殖资源得天独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养殖业发展水平较高,养殖业产值比重高达47.5%。其中南通海安、扬州高邮的养禽业名闻遐尔。由于各具特色农业的发展,苏中农产品出口供货额26.6亿元,占全省35%。

  3、农村劳动力转移水平较高。苏中的农村劳动力依托特色产业实现了有效的异地输出。南通建筑业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在全省首屈一指,扬州的服务业劳动力输出很具有特色,泰州兴化的依托运输业输出农村劳动力在全省各县(市)中列第一。2002年苏中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水平达到8.4%,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实现了从农业到非农业的转移。

  发展趋势:随着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苏中地区农村经济面临着更好的发展机遇,苏中的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必将有一个大的飞跃。

  (三)苏北农村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苏北包括徐州、淮阴、盐城、连云港、宿迁五个市,发展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但和全国平均水平相近,是我省农村的欠发达地区。到2002年底,苏北土地面积占全省的53.3%,乡镇人口占全省的47.3%,乡镇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25.2%。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page]

  1、农村综合经济实力亟待进一步的提高。

  2002年苏北乡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06亿元,其中农业实现增加值563亿元,占37.4%,第二产业574亿元,占38.1%,第三产业369亿元,占24.5%。农村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224元,折合630美元。与全省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与苏南相比,差距更大。

  2、农业生产在全省举足轻重,农业发展各有特色。

  一是主要农产品生产在全省地位显著。2002年,苏北生产粮食762万吨,占全省的53%,棉花总产量33.5万吨,占全省的80.7%,油料产量103万吨,占全省49.3%,肉类产量220万吨,占全省的52.7%,水产品产量153万吨,占全省的44.9%,水果产量190万吨,占全省72.2%,蔬菜产量2332万吨,占全省64.7%。可以说,苏北是全省的粮库、果菜篮子、肉产品及油棉基地。

  二是农业资源在全省地位显著。

  苏北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如盐城市、连云港市的滩涂海洋资源,其他三市也有丰富的耕地资源。2002年苏北五市耕地面积227万公顷,占全省的54.9%。五市内陆水域面积286万公顷,占全省的49%。

  3、生态环境较好。

  近几年来,苏北五市大力推进林业发展,农村生态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2年苏北造林面积105万亩,占全省造林面积的77.7%。到2002年末,苏北林地面积47万公顷,占全省的53.9%。苏北地区的日光温室、大中棚设施蔬菜、水果和速生丰产林等规模进一步得到扩大。苏北五市农业设施面积达335万亩,占全省的63%。

  4、还有一些经济薄弱的县、乡村。

  作为我省扶贫对象的经济薄弱地区全部集中在苏北地区,主要包括丰县、睢宁、泗洪、泗阳、宿豫、沭阳、灌云、灌南、东海、赣榆、淮阴、盱眙、涟水、滨海、响水、阜宁等16个县(区)。这些县目前经济还比较困难,这16个县2002年总人口1658.4万人,占全省的22%;土地面积2.5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24.5%;国内生产总值833.6亿元,占全省7.87%;财政收入32.36亿元,占全省2.4%,还不及59万的昆山市的财政收入高;农民人均纯收入3154元,为全省水平的78.9%。

  发展趋势:随着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苏北各项措施的到位,通过苏北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的努力,苏北将进一步加快推进工业化的步伐,在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上大有作为。

  问题和建议

  (一)目前区域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江苏农村南中北三个区域的发展水平虽然落差很大,农村经济发展的道路和方式也有不同,既有三区域的发展又面临许多共同的问题,也有不同区域的个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page]

  1、苏南农村发展中的面临的问题。

  ——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和农民收入、消费低增长的矛盾。

  近几年来,我省各地经济总量高速发展,但是广大农民的收入消费水平没有与经济发展同步。这在我省三大区域间均有表现。但在苏南尤为突出。据统计,我省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六年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幅。1997年我省农民收入增幅首次低于GDP增幅4.1个百分点,此后,农民收入滞后于经济增长的状况一直未能改变,2002年农民收入增幅与GDP增幅的差距已扩大到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农民的消费低于收入的增长。农民省吃省穿把有限的钱用在医疗和教育上。根据统计2002年全省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为2623元,仅比1998年增长12.3%。广大农民四年的消费增长速度只有一年GDP的增长幅度。

  ——土地减少和土地补偿问题。

  土地不仅是农民社会保障的重要依托,还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近几年来,我省各地大规模地城镇建设和交通建设,我省有限的耕地逐年减少。一方面,失去土地的农民失去了基本的生活来源基础,由于文化、资金的限制,就业创业十分困难,另一方面也缺少合理的补偿。土地作为黄金三角洲最重要的资源除了带来可观的财政和土地出让收入外,并没有给苏南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近几年来,随着我省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加快,农村土地征用的数量越来越大。据省国土资源厅统计,2001年,全省批准各类建设用地19.68万亩,其中征用土地14.78万亩(耕地13.91万亩);2002年则批准各类建设用地39.53万亩,其中征用土地32.37万亩(耕地29.62万亩)。仅2002年全省土地出让金就高达400亿元。现行的征地制度,通过政府征用的方式廉价获取农民的土地,实际上是对农民利益的严重剥夺。基层的同志说,革命战争年代,农民贡献的是鲜血和生命;建国后,农民贡献的是粮食、劳务和剪刀差;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贡献的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政府集体的力量太强,农民个体的发展和创业能力不足。一方面是苏南乡镇政府和集体汲取能力过强,管得太多、花得太多、汲取的太多、借债太多、官员太多,从而造成了普通百姓家底不厚实。另外一方面,苏南过度的依靠外来的资本,农民自身的创业能力显得不高,经济发展内在自主的增长力量显的不足。

  ——特色农业发展不足。虽然苏南农业发展有较好的基础,但是还处于一般的结构状态,特色农业还不明显,没有很好发挥苏南地区资本、技术、市场的优势,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化之路。[page]

  2、苏中、苏北农村发展中的问题。

  ——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持续在低位徘徊,以农业为主的苏北地区农民增收难度很大。2002年我省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除棉花和油菜籽由于产量减少价格上升以外,大部分持续在低位徘徊。一是小麦价格下跌较多。小麦综合平均价格由上年的1.00元/公斤,下跌到0.88元/公斤,下降12%。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小麦品质下降及政府取消保护价收购等因素影响。

  二是稻谷价格持平。稻谷市场价格为1.1元/公斤,与上年持平。三是蔬菜、生猪、家禽生产者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据统计,蔬菜平均价格为0.72元/公斤,比上年同期下降0.02元/公斤,下降2.7%;生猪平均价格为5.18元/公斤,下降0.19元/公斤,下降3.5%;家禽平均价格为5.87元/公斤,下降0.50元/公斤,下降7.8%。

  ——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仍然难以解决。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行,乡镇财力相对减弱,特别是苏中、苏北一些地方基层财政正常运转尚存在不少困难,需要地方政府配套的资金压力将加大。由于缺少必要的投入,有的原来投入大量资金建起的农业基础设施,由于长年失修,无人管理,现在已经成为一堆废弃物,不仅造成国家财产的巨大损失,同时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困难;有的地方由于缺少必要的投入,基层农技服务组织建设滞后,部分乡镇公益推广机构不健全,影响了畜禽疫病防治、病虫害测报等公益性工作的开展。

  ——苏北地区部分乡镇财政困难。

  一般来说,一个乡镇要正常运转必须300-500万元的财政收入,而据统计,2002年全省乡镇可用财力在200万元以下的有56个乡镇,200-300万元的94个乡镇。这些乡镇中还有48.3%的农户不通自来水,有81个村不通公路。62%的农村劳动力还固守农业上。

  (二)几点建议

  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开创城乡协调发展新局面,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区域共同繁荣。以改革的思路,做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文章,统筹城乡国民收入分配、城乡生产力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劳动力就业和社会保障,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鼓励城乡生产要素进行对流,引导城市高素质人才聚集资本、技术和科技人员进入农村,开发农业和领办农产品加工企业,使城乡之间自然、社会、人力等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实现融合,最终实现城乡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协调发展。苏南、苏中、苏北差距较大,应从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区域共同繁荣。同时实行分类指导,采取不同的路径,提升整体经济实力。对苏南地区在不断引进外资的同时要注意培养自主经济增长的力量,不断创新,勇立经济发展的潮头。对苏中、苏北地区,要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借助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立体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使其成为上海和苏南的粮棉油菜肉和水产品的供应基地。要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农业科技资源,在更新品种、提高品质、降低成本上下功夫,增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提高附加值,建立一批乡镇企业或接受苏南乡镇企业的转移,与劳务输出一起,成为苏中、苏北剩余劳力转移的两个轮子,推动当地经济向工业化迈进。[page]

  2、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农民的自主创业。把提高县域工业化水平和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农村城镇化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繁荣农村、致富农民的主要途径。积极支持乡镇企业搞好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体制创新,提高发展水平;加快乡镇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抓紧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快乡镇工业小区建设。畅通农民进城入镇的渠道,进一步清理、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政策和乱收费;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切实维护好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集中力量对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在推进农村劳动劳动输出的同时,要大力鼓励和扶持农民的自主创业。

  3、因地制宜,立足于富民安民,大力发展乡镇经济,重点发展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有特色才有优势,有优势才有竞争力,有竞争才有效益。在发展特色经济中,一是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各类传统特色产业,二是利用国际资本和城镇资本的产业转移,建立有自身特色的加工区,三是要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乡镇经济在某种意义上是民生经济、民本经济。因此,要以富民安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根本上调动最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乡镇经济发展。要放手发展农村私营个体经济,重点培育和壮大一批规模型、外向型、科技型私营企业;大力发展农村的生产型、生活型服务业,为农民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要深化市场取向,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的巨大增长潜能。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拓展乡镇经济发展空间。要认真学习借鉴对外开放先行地区的成功经验,增强开放意识,优化投资环境,形成符合本地实际的对外开放的新路子,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根据各区域的不同特点,苏南农村发展要着重提高现有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扩大和提升总量,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的自主力量,有条件的地方向苏中、苏北进行产业转移。苏北要通过引进资金、人才、技术、管理,加速推进农村工业化。

  4、加强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小城镇的集聚作用。农村小城镇建设,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以现有的县城和少数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提高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并把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发展农村服务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提高小城镇吸引投资、扩大消费、集聚要素和人口的能力,壮大县域经济。加强小城镇建设,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农村经济,形成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且对村级经济具有辐射作用,以点带面,带动整个乡(镇)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小城镇建设中要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小城镇发展有强有力的主导产业作支撑,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切实增强城镇聚集功能,并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page]

  5、加大帮扶力度,加快薄弱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各级政府要加大帮扶力度,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采取技术帮扶为主、资金帮扶为辅的措施,加大教育投入。同时,要深化南北挂钩,结对帮扶的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发达地区经验、资金、技术优势,与薄弱县乡的资源优势形成互补,共同发展,培育经济薄弱地区的经济力量。

农业法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89374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农业法律师团,我在农业法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