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中国后工业化时代的企业转型路径及财务战略

2011-02-17 16:59
找法网官方整理
会计法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会计法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驱动与碳减排的全球共同行动,已提前宣告了中国传统工业化时代的结束。自十二五开始,中国将开始步入后工业化时代。与此相适应,绝大多数企业都要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来临而转型。企业转型不仅要选择适应自己的路径,而且还要顺势调整自己的财务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驱动与碳减排的全球共同行动,已提前宣告了中国传统工业化时代的结束。自“十二五”开始,中国将开始步入后工业化时代。与此相适应,绝大多数企业都要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来临而转型。企业转型不仅要选择适应自己的路径,而且还要顺势调整自己的财务战略。

  一、中国后工业化时代特征的基本判断

  审视我国30年(1978~2008)的改革开放,从改革方向及目标看,是着眼于经济体制及其他体制的改革,从改革的实际推进看,更多的是着眼于“补工业化的课”,从而实现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在后工业化时代,工业发展及经济运行会呈现出许多与“补工业化的课”完全不同的新特征。

  1. “中国工业产品制造”的国际竞争优势趋弱乃至丧失。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农村过剩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低工资及我国加入WTO,为“中国工业产品制造”创造了近10年的国际竞争优势。但随着中国城乡一体化改革进程的加速、劳动力工资增长要求的趋强及碳减排的全球共同行动,“中国工业产品制造”的国际竞争优势将会越来越弱。笔者认为,我国出口下降应是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与“中国工业产品制造”的国际竞争优势弱化相互叠加的结果。基本可以判断,未来10年,中国的工业产品出口再恢复到1998~2008年的增长态势几乎不太可能,“两头在外而过程在内的中国工业产品制造”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

  2.劳动用工的低工资时代宣告结束。“中国工业产品制造”最大的优势是劳动用工的低工资与员工的超负荷劳动。无论是国内消费拉动的政策导向,还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与更有尊严的社会发展目标,都要求大幅度提高员工工资。笔者认为,应尽快出台《劳动基准法》、《工资标准条例》等法律法规强制大幅度提高就业者工资。基本可以判断,未来10年,中国将进入工资增幅较快的阶段,中国的高工资时代已经到来。

  3.产业平均利润率时代正式来临。在中国GDP已达33.5万亿元人民币的条件下,不同产业及不同行业之间的投资回报率会日渐趋于平均,产业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随着产业平均利润率作用的充分发挥,资本在不同产业及不同行业之间的流动会越来越快,不同产业及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及相互支持性会越来越大。产业平均利润率规律要求产业之间、同一大产业的各细分子产业之间能够相互支持,与此相适应,企业之间将不再是纯粹的充分竞争关系,会更强调企业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全社会的产业平均投资回报率会略有提高。

  二、中国后工业化时代推动企业转型的政策目标

  1.发展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为内涵的“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一种注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追求更高经济增长质量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尤其是新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本质是敦促现代人改变容易造成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人类文明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而中国目前的经济模式和消费方式是一种“高碳经济”,能源消耗居世界第二并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有统计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受市场需求拉动,中国高耗能行业主要产品产量年均增长在10%以上,能源消费量占全社会能耗总量的比重在55%以上,单位GDP能耗成倍高于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中国必须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2.推广减少排放与降低能耗的“零能源建筑”。所谓“零能源建筑”,是指不消耗化石能源的建筑,完全依靠太阳能或者其他可再生能源。其设计理念在于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能源、减少环境破坏与污染、实现零化石能源的使用,能源需求与废物处理基本实现循环利用。目前,瑞士、加拿大、德国、日本等许多国家都在全面发展“零能源建筑”。根据欧美的相关标准及我国建筑能耗专家的测算数据,中国现有建筑99%都是高能耗建筑,其产生的高污染降低了居住的舒适度,制约了可持续发展。为此,中国必须全力推行“零能源建筑”。但“零能源建筑”的推广,要求有较高的建筑设计标准,还要有相配套的房地产业及关联产业的政策,这些我国目前在短时间内还不能做到,因此可以先发展“低能源建筑”。

  3.强化国内需求稳步持续增长的“消费主导”。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的贡献及作用最大,“两头在外而过程在内的中国工业产品制造及出口”贡献了大量的GDP,近5年来中国经济的出口依存度一直居高不下。投资也是中国经济增长不可忽视的一极,以政府为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投资带动了国内相当多行业的发展和繁荣。根据近5年的数据,仅固定资产投资一项占GDP的比重就接近50%。出口和投资的高比重掩盖了消费的持续低迷。长期以来,国内消费占GD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40%~50%之间,1998~2000年略有上升,最高达62.3%,但此后一直下降,到2008年该比重仅为48.59%。可以说,内需不足、消费乏力是中国经济发展结构失调的突出表现之一,也是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必须着眼于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强化国内需求稳步持续增长的“消费主导”。

  三、中国后工业化时代实施企业转型的路径选择

  1.打通工业产业对其他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装备支持通道。就目前我国三个产业发展的现状看,作为第二产业的工业,不仅产业比重大,而且其技术水平、人才水平和装备水平均较高,具有管理水平高、管理人才多的突出优势。就工业产业的升级而言,除了要实现“中国工业产品制造”向“中国工业设备制造”、 “中国工业产品创造”转变外,工业产业中的一部分资本及企业要适时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工业产业升级必须与其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支持联动起来;工业产业要能够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提供技术支持、人才支持和装备支持,同时,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企业也要充分学习和借鉴工业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工业产业升级要高度关注第一产业中现代农业的发展、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着眼于在为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提供技术与装备支持的过程中提升工业产业的竞争力。 [page]

  可以说,中国后工业化时代的工业产业升级,必须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同步,通过相互依赖与相互支持,形成各产业之间升级与发展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的形成,有赖于政策的支持。具体而言,就是要支持工业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提供更先进、更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技术与装备。除此以外,工业产业所享有的一些优惠政策,也要普及并覆盖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如增值税转型政策。就中国目前增长空间最大的第三产业而言,其快速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技术与装备,在某种意义上,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对工业产业的依赖性更强。从金融、电信传媒、网络、电影电视、报纸杂志出版、印刷到医疗、教育、体育、心理健康等,都离不开现代化的技术与装备,也离不开使用现代化技术与装备的知识劳动力。如果增值税转型政策能普及并覆盖第三产业,将会大大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支持资本及工业企业向现代服务业领域转移。“消费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依赖两个条件,其一是“民富”,即民众有能力消费;其二是服务业发展水平达到较高的程度,能够推动消费升级。目前,我国这两个条件都不成熟。就这两个条件的完善而言,第二个条件的作用更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能提高其自身的发展水平,还能增加就业及就业者收入,促进“民富”。服务业的发展除依赖政策导向外,还依赖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即工业产业中的一部分资本及企业向服务业转移。从目前产业结构调整的自身规律而言,工业产业中的资本及企业向服务业转移的冲动很强,如果能够顺利实现转移,将会大大拉动服务业的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与服务业相比,工业产业的资本与企业都有规模大、管理水平高、人员素质高的特点,这决定了这些资本及企业不可能全部转移到服务业中。目前,金融、电信传媒、网络、电影电视、报纸杂志出版、医疗、教育、体育、心理健康等现代服务行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国有经济垄断及行政准入门槛,只有允许打破垄断和降低门槛,才能实现工业产业中的部分资本与企业向现代服务业的顺利转移。

  3.依托资本与劳动资源的双优势实施资本与劳动力向国外的同步输出。正是由于资本的相对过剩,中国同时具备了资本与劳动资源优势。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当前必须改变当年跨国资本向中国输出的做法,否则,中国资本输出就难以形成自身独有的竞争优势。就跨国资本输出而言,主要是单纯资本输出而依赖东道国劳动力的模式,因为大多数跨国资本所属国家或地区不具有劳动资源优势。中国的资本输出则应该与劳动力输出同步,因为我国的资本与劳动资源双优势是其他经济大国所不具备的。

  资本与劳动力同步向国外输出,是指中国的资本家与企业家带着中国员工到国外设立工厂或公司,融入东道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中。在某种意义上,中国的资本家与企业家更熟悉和更适应管理中国员工,语言、文化、行为、习俗等不需要磨合,可大大节省管理成本。除此以外,中国资本与劳动力同步输出,可在东道国长期“扎营”,可以向东道国传播与输出中国文化。如果中国未来10~30年能够较大规模地实现资本与劳动力的同步输出,将大大缓解中国的资源压力与就业压力。当然,要顺利实现资本与劳动力同步输出,政策必须跟进,必须有外汇政策和税收政策等的支持。除此以外,外交政策也应为资本和劳动力输出提供支持与保障。

  四、企业转型过程中及转型后的财务战略

  1.要确立逐渐加大劳动报酬比率与提高设备折旧率的财务战略。中国后工业化时代的企业转型,不仅受到新时代经济运行规律的影响,而且受到新时代经济发展政策的影响。企业财务战略必须顺应经济运行规律与经济发展政策的要求。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全面预算管理及财务管理中,逐年加大劳动报酬比率与提高设备折旧率。在中国后工业化时代,增加劳动报酬在企业新增价值中的占比,不再单纯是劳动成本上升的问题,更多的是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本开发的内在要求,只有不断提高员工的收入水平,才能支持并推动员工不断提高素质与能力,为企业管理水平与劳动效率提高创造条件,才能依靠员工素质及知识附加值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同时,还应主动并有意识地提高企业设备折旧率。加快设备折旧及更新速度,虽然会降低企业近期的利润率,但是却会不断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保证企业中长期的盈利能力。

  2.要确立劳动效率和单位工资利润率双提高的财务战略。在后工业化时代,大幅提高产业工人工资及全社会劳动报酬水平会受到政策的保护与支持。应对工资成本上升将成为企业转型过程中及转型后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企业应确立“工资增长2倍而同时劳动效率提高3倍”的战略,通过劳动效率的不断提高来增加单位工资利润率。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要引入人均销售额、人均利润额及每万元工资所产生的销售额、每万元工资所产生的利润额等相关评价指标。这些属于劳动力价格指数的相关评价指标,要求企业财务战略在不断推动员工工资提高的同时,必须更大幅度地提高企业劳动效率及单位工资利润率。

  3.要确立财务杠杆有效使用及顺应货币政策周期的财务战略。在后工业化时代,企业竞争力不再简单地体现在其占有资产规模及净资产收益率上。按EVA(经济增加值)考核指标的要求,企业占有的资产在一个财务年度或财务季度经营后所实现的净增加值,只有高于同期一年期存款利率的贴现加通货膨胀率的贴现,才表明企业经营水平达到了市场竞争所要求的标准。因此,在企业转型过程中及转型后,企业财务管理要把资产负债率控制在有效值范围内,提高财务杠杆的有效使用率。与此相适应,企业财务战略要高度关注资本结构、负债结构的及时调整,重视资本市场的功能及作用,具备条件的企业要尽快在证券市场上市,依托证券市场保证企业资本结构、负债结构的合理。此外,货币政策及其手段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企业财务战略要尽可能与货币政策周期保持一致,在高银行利率或高利息阶段,降低财务杠杆的作用,在低银行利率或低利息阶段,放大财务杠杆的作用。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lcl 相关热词: 工业化时代 企业转型 财务战略 会计论文
会计法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24549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会计法律师团,我在会计法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