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冒充公职人员”缘何屡屡诈骗得手

2014-12-01 14:45
找法网官方整理
社会保障法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社会保障法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11月20日,湖南省黄石市阳新县公安局通报称,该局破获冒充国家公职人员系列诈骗案,刑拘一名犯罪嫌疑人。据犯罪嫌疑人钟蒙交待,其真名叫谈某,现年39岁,阳新县兴国镇人。2011年以来,她通过私刻公章、伪...

  11月20日,湖南省黄石阳新县公安局通报称,该局破获冒充国家公职人员系列诈骗案,刑拘一名犯罪嫌疑人。据犯罪嫌疑人钟蒙交待,其真名叫谈某,现年 39岁,阳新县兴国镇人。2011年以来,她通过私刻公章、伪造虚假合同、冒称国家公职人员等方式,以解决教师编制、承包工程、合伙做生意、买卖养老保险指标等为幌子,前后作案10余起,骗取邻居、同事、朋友财物多达400多万元人民币。(据11月20日中国新闻网)

  面对这样的诈骗案例,想必应当引起广大公职人员的反思。事实上,近些年来,总有一些不法分子声称自己是“国家公职人员”,他们以“帮忙办低保”、“帮助申请廉租房”等为幌子,大肆实施诈骗。而且,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法总是屡屡得逞。为何不法分子打着“替人办事”的旗号实施诈骗并频频得手?很显然,现实生活当中,一些地区的老百姓在享受低保、经济适用房等利好政策时,往往需要找关系、托门路,也正因此,才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试想,如果各级政府能够阳光透明的运行规则,做到低保政策的推行公平公正,坚决避免“关系保”、“人情保”等问题,老百姓自然不会被“帮忙办低保”的骗局所迷惑。另外,如果政府单位在选人用人过程中做到恪守原则、秉公办事,从源头上防范“萝卜招聘”、“内部招聘”等丑恶问题,那么,“帮忙安排工作”的诈骗手法恐怕也难以赢得公众的信任。还有,正是由于一些法官在收受了好处费之后,便丧失原则、颠倒黑白,一手酿造假错冤案,才会有一些不法之徒打着“摆平案件”的旗号,继而大肆实施诈骗。

  其实,很多情况下,不法分子之所以有机可乘,正是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阴暗面”为其提供了可乘之机。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公平正义的阳光将会逐渐照亮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样一来,诸如“替人办事”之类的骗局将会越来越少……当然,面对这样的骗局,希望广大公职人员能够将其作为生动的“反面教材”,从而切实改进作风,用真心诚意的态度为百姓提供服务,确保每一项利好政策能够在阳光透明的环境下公平运行。

社会保障法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83905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社会保障法律师团,我在社会保障法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