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二手房交易土地出让金知多少?

2014-09-26 11:29
找法网官方整理
房产纠纷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房产纠纷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潘女士最近在鱼峰区看中了一套单位房,但在计算费用时,中介告诉她,除了交三成首付款,还得一次性额外交4000多元的土地出让金。作为工业城市,柳州的老单位房不少,在二手房交易中难免遇到这种情况。那么土...

  潘女士最近在鱼峰区看中了一套单位房,但在计算费用时,中介告诉她,除了交三成首付款,还得一次性额外交4000多元的土地出让金。作为工业城市,柳州的老单位房不少,在二手房交易中难免遇到这种情况。那么土地出让金到底是怎么回事?这4000多元的费用又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Q1:哪类房产需要缴纳?

  除了潘女士购买的单位房,到底还有没有其他类型的房产,也需要缴纳土地出让金呢?

  带着这个问题,居柳州记者走访了广西百度房地产经纪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百度房产”),相关工作人员认为,涉及土地出让金的房屋一般分为三类,即私房、单位房和商品房。

  对方进一步解释道,私房的业主一般每年都会向国家缴纳一笔土地出让金。私房过户,“前些年要求一定要缴纳土地出让金的,但最近几年政策松动,要求这笔金额的缴纳可以采取自愿原则”。

  至于单位房,由于土地性质为“划拨用地”,一般都没有缴纳过土地出让金。“但如果后期进行房改私产,就必须缴纳这笔土地出让金了”。不排除有些单位缴纳过这笔金额,但在交易过程中,买受方还得再补交一次,“因为国家一般不认可单位缴纳记录”。如果是个人已缴纳过一次,国家反而会认可;再进行交易时,买受方就无需再补交这笔费用了。

  而商品房交易,他指出“一般在土地转让时由开发商一次性付清,就不再需要买受方缴纳了”。但住宅一般只有70年的土地使用权限,一些老商品房住宅如果超过这个年限之后,业主还想继续使用,就得缴纳土地出让金。

  柳州市房屋登记管理中心(简称“房屋登记中心”)和柳州市国土资源局(简称“国土局”)工作人员表示,只需要从土地划拨和土地出让两种方式来认定房产。如果是国家划拨土地建设的房改房,就得补交土地出让金。如果是国家出让的土地,一般不存在土地出让金问题,因为开发商已经一次性缴纳完毕。房屋登记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还指出,商品房的土地使用寿命一旦到期后,“比如住宅70年寿命到期后,就得补交土地出让金来续期”。具体交不交土地出让金,还得看土地证上的土地性质是“划拨”还是“出让”。

  “商业用地超过50年,或住宅用地满70年后,要不要补一些钱(即土地出让金),”国土局工作人员认为,“现在国家还未研究这个问题”,或“还未研究到这个层次”。

  Q2:一般何时补交?

  那么,这笔土地出让金一般在何时才需要缴纳?国土局工作人员解释道,国家划拨土地一般需要在签证协议满5年以后,才能走向市场。这之后,就开始要求缴纳土地出让金了。

  至于二手房过户时需要补交的那部分土地出让金,该工作人员表示,“由于国家对土地市场管理非常严格,所以必须在过户前一次性付清这笔费用,才能进入办证等下一系列流程,土地出让金不能够分期付款”。

  Q3:费用由谁来交?

  接下来的问题,这笔土地出让金需要由谁来支付呢?国土局工作人员回应道:“不管哪个交,都必须交。”也就是说,国家对这笔费用的承受人,没有作具体要求。但是居柳州记者了解到的不少二手房交易流程得知,事实上这笔费用基本都由买家全额承担。

  Q4:怎么计算这笔费用?

  “土地出让金的额度,每套房都不一样”,百度房产工作人员指出,具体计算方式跟基准地价、所在建筑总层数、房屋建筑面积等相关。“贵的地方得交四五千元一套,便宜的地方只需要几百元。具体计算方法和详细资料,可以去房产部门和或国土局咨询”。

  而房产部门和国土局工作人员均一致表示,土地出让金的计算方法,每座城市、每个地方,甚至每套房可能都不太一样。柳州市的计算方式,一般为基准地价×所在建筑总层数修正系数×10%上市房屋建筑面积×年期修正系数。其中,基准地价又分为一类地价(2000元/平方米)、二类地价(1550元/平方米)、三类地价(1250元/平方米)等共五类地价标准,每年可能会有些变化。

  名词解释

  土地出让金

  是指各级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将土地使用权出让给土地使用者,并按规定向受让人收取的土地出让的全部价款(指土地出让的交易总额);或者土地使用期满后,土地使用者需要续期,而向土地管理部门缴纳的续期土地出让价款;或者原通过行政划拨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入股和投资,按规定补交的土地出让价款。

房产纠纷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54557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房产纠纷律师团,我在房产纠纷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