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广州二套房首付比例是多少

2020-12-26 18:30
找法网官方整理
房产纠纷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房产纠纷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二套房其实就是第二套自住房,也就是当事人拥有第一套房之后再次向商业银行申请住房贷款的房贷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二手房的首付比例与第一套房是不一样的。因此接下来将由找法网小编为您介绍关于广州二套房首付比例是多少及其相关方面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相应的问题。

  一、广州二套房首付比例是多少

  二套房有房者首付70%。本市户籍的居民无贷无房可以买二套。当前有一套的可以再买一套,两套及以上的禁购。外地户籍的居民在广州买房需要满足连续5年的纳税或缴纳社保满3年。无贷无房者只可以在广州购买一套住房。外地户籍当前有一套及一套以上的禁购。

  1、广州购买第二套房产首付:二套房首付比例将从目前的6成上调至7成,而利率也将由1.1倍上调至1.3倍。但是各个银行表示目前并未接到通知,现在二套房贷款政策仍按照“二套房贷款首付6成以及1.1倍的利率政策”执行。

  2、“二套房”是第二套普通自住房的简称,是指以借款人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为单位认定的,借款人家庭人均住房面积高于当地平均水平的,再次向商业银行申请住房贷款的房贷房。

  3、一是以借款人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为单位认定房贷次数;二是以当地房地产管理部门依据房屋登记信息系统出具的家庭住房总面积为准,借款人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已高于当地平均住房水平;三是已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房的家庭,再向商业银行申请住房贷款的房贷房。商业贷款首付比例:第二套房是首付6成,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的1.1倍。

广州二套房首付比例是多少

  二、银行认定为二套房的七种情况

  1、父母名下有住房,以未成年子女名义再购房

  详解:根据新的政策,家庭成员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即未成年子女也是被划为家庭范畴的。所以以未成年子女的名义申请贷款购房时,就会按照二套房政策执行。

  2、未成年时名下有房产,成年后再贷款购房

  详解:根据目前银行"认贷又认房",如果不出售现有房产的情况下,再贷款购房是属于二套房的,将按照二套房的政策执行。如果按过去政策,未成年时的房产只要没贷款,再申请房贷不算二套。

  3、个人名下有全款购买的住房,再贷款购房

  详解:过去只"认贷",这种情况不算二套房,但现在加了"认房",虽然没有贷过款,但只要是在房屋产权交易系统中能够查到名下有房产,在不卖掉且申请贷款的情况下,也会被认定为二套房。

  4、个人名下有贷款购买住房,结清出售后再贷款购房

  详解:目前银行对二套房认定是"认房又认贷",也就是说虽然贷款买的房产出售以后,家庭名下已没有任何住房,但因为其之前有贷款记录,再申请房贷也会被算做二套房。

  5、首次购房使用商业贷款,再次购房使用公积金贷款

  详解:目前公积金贷款政策也比较严格,只要借款人有过房贷记录,不论房贷是否结清、房产是否出售,即便从未使用过公积金贷款,首次申请公积金贷款也会被算做二套房。

  6、婚前一方曾贷款购房,婚后以另一方名义申请贷款购房,但两人户口没有在一起

  详解:夫妻双方结婚后虽然户口没有落在一起,但在民政局有过结婚登记。现在,银行在批贷时除要求借款人提供户口本外,还会要求借款人提供婚姻状况证明,而结了婚的夫妻是不能提供单身证明的,所以另一方再购房时也会被算作第二套房。

  7、婚后双方共同贷款购房,离异后一方再申请贷款购房

  详解:只要央行的征信系统中能够查到房贷记录,那么即便离异后房产判给一方,另一方再贷款购房时也会被认定为二套房。这使得很多试图通过"假离婚"来规避二套房新政的想法也付之东流。

  三、房地产交易的法律依据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第三十二条 房地产转让、抵押时,房屋的所有权和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同时转让、抵押。

  第三十三条 基准地价、标定地价和各类房屋的重置价格应当定期确定并公布。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三十四条 国家实行房地产价格评估制度。

  房地产价格评估,应当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和评估程序,以基准地价、标定地价和各类房屋的重置价格为基础,参照当地的市场价格进行评估。

  根据法律规定可以得知,广州二套房首付比例是70%,广州市户籍的居民无贷无房可以买二套。当前有一套的可以再买一套,两套及以上的禁购。以上便是找法网小编为您带来关于广州二套房首付比例是多少的相关知识,若大家有什么不了解的亦或是有其他疑问的可以咨询找法网的律师。

房产纠纷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52723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房产纠纷律师团,我在房产纠纷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拓展阅读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