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刑事犯罪会不会上征信

2021-08-06 15:0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刑事辩护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刑事辩护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刑事犯罪是指违反了国家刑法的相关犯罪行为,对于刑事犯罪行为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我们知道在民事案件中,如果存在违约等老赖行为是很可能上征信的,那么,刑事犯罪会不会上征信?下面就跟着找法网小编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一下吧。

  一、刑事犯罪会不会上征信

  不上。

  有犯罪行为受到处罚和个人征信一般是没有关系的,个人征信记录一般不包括犯罪记录,如果没有违约行为一般是不影响征信的。

  依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四条:禁止征信机构采集个人的宗教信仰、基因、指纹、血型、疾病和病史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

 刑事犯罪会不会上征信 

  二、暴力赖账是否构成刑事犯罪

  1、行为人的犯罪客体并未指向社会公共秩序,仅侵犯受害人一人的财产权。

  寻衅滋事罪隶属刑法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第一节扰乱公共秩序罪,故意毁坏财物罪隶属刑法第五章侵犯财产罪,可见前罪中任意损毁财物行为侵犯的客体主要是指社会公共秩序,而本案中二行为人毁坏财物行为只针对受害人财物,是单一客体,符合故意毁坏财物罪的客体要件。

  2、行为人主观方面没有破坏社会公共秩序的犯罪目的,仅是损毁公私财物。

  寻衅滋事罪中任意损毁财物行为与故意毁坏财物罪在主观方面均表现为故意,但前罪的犯罪目的是把毁坏公私财物作为手段去破坏社会公共秩序,其犯罪动机是出于耍威风、寻求精神刺激、填补精神空虚等不健康心理;而后罪的犯罪目的是损毁公私财物,犯罪动机一般是出于嫉妒或个人报复等心理。本案中,二被告人毁坏车辆源于口角,属于打砸泄愤,其犯罪动机也仅是为了报复被害人,主观方面并无破坏社会公共秩序之目的,故不符合寻衅滋事罪的主观要件。

  3、行为人犯罪的客观方面没有任意毁损公私财物,仅将犯罪对象特定为受害人车辆,且情节尚未达到严重程度。

  寻衅滋事罪中任意损毁财物行为是对不特定对象的公私财物进行毁坏,而故意毁坏财物罪是对特定对象的公私财物进行故意毁坏。本案中,首先,被告人将犯罪对象特定为受害人车辆,并未损毁他人之公私财物;其次,仅用拳脚损毁车辆,并未使用砖石等工具,故损毁财物之行为于情节程度表现亦有所克制而非任意;最后,从情节考量,损毁财物之行为未造成轻微伤以上人身伤害,财产损失与整车价值相比也不大,故亦未达到情节严重之程度。因此,本案在犯罪的客观方面,不符合寻衅滋事罪中任意损毁财物行为之“任意”与“情节严重”的要求,而应以故意毁坏财物罪论处。

  三、构成刑事犯罪的条件是什么

  1、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每一种犯罪,都必须有犯罪主体,有的犯罪是一个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数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数人。根据刑法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犯罪的,构成单位犯罪。

  2、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所具有的心理状态。犯罪主观方面的心理状态有两种,即故意和过失。比如犯盗窃罪,犯罪人希望将他人财物窃为己有;犯故意伤害罪,犯罪人希望造成他人身体受到损伤的结果。

  3、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比如犯诈骗罪,犯罪人具有虚构事实、欺骗他人的行为,贩毒罪具有贩卖毒品的行为,等等。

  4、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是不同的,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所直接针对的对象,而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公民人身权利不受非法侵害的这种社会关系。

  以上是找法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的关于刑事犯罪会不会上征信的内容,刑事犯罪实不会上征信的,但是,对于刑事犯罪行为是肯定会接受法律的制裁,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这就会在公安机关留下案底,若您还有什么法律上的问题,建议咨询找法网专业律师。

刑事辩护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64559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刑事辩护律师团,我在刑事辩护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大家都在问
信福钱袋会不会上征信
注意套路贷风险的识别与防范。“套路贷”违法犯罪行为,涉及诈骗罪、敲诈勒索罪等罪名,这类违法犯罪的表现形式:   一、对外以“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名义招揽生意,与你签订借款合同,制造民间借贷假象,并以“违约金”“保证金”等各种名目骗取你签订“虚高借款合同”“阴阳合同”及房产抵押合同等明显不利于你的合同。以网络借贷为名,要求申请人事先支付所谓的“验资费”、“保险费”、“押金”等。   二、伪造银行流水,刻意造成你已经取得合同所借全部款项的假象。   三、肆意认定你违约,并要求你立即偿还“虚高借款”。   四、是恶意垒高借款金额,在你无力支付的情况下,对方介绍其他假冒的“小额贷款公司”或个人,或者“扮演”其他公司与你签订新的“虚高借款合同”予以“平账”,进一步垒高借款金额。   五、敲诈勒索“索债”,谎称对你诉讼等实现你交付钱财的目的。   六、冒用P2P网贷平台、小贷公司、金融服务公司、银行等真实存在的企业、机构名义,以发放贷款为幌子,实施系列诈骗。   遇到以上情况,均注意首先拒绝对方的一切支付款项的要求,保持冷静,注意诈骗、敲诈等违法犯罪行为的识别与防范,保障自身资金安全。(实际收到资金的,将收到的资金交给公安机关)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网 在线
7x24小时在线 平均5分钟响应
继续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