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缓刑的前提条件

2021-08-06 15:43
找法网官方整理
刑事辩护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刑事辩护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缓刑,作为我国刑罚体系中一个判处措施,是对那些符合条件和规定的罪犯所采取的暂不执行所判处刑罚的制度,因此我们就需要对这一方面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那么下面找法网小编为你整理了缓刑的前提条件的相关知识,欢迎阅读,希望能帮到你。

  一、缓刑的前提条件

  适用一般缓刑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除累犯以外的所有被判处拘役以上三年有期徒刑以下的犯罪分子。

  除累犯以外,是因为累犯是因犯罪被处以刑罚以后再法定的时间以内的再次犯罪,其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都较大,而其他被判处拘役以上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则是犯罪情节轻微、对社会危害性不大、个人的人身危险性也不大,实行缓刑对社会稳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实行缓刑的罪犯不致再危害社会。罪犯是否再危害社会,除刑法自身的威慑教育作用外,更主要的是要取决于犯罪分子自身对所犯罪行的认罪、悔罪表现和犯罪情节而定,如果犯罪分子对自身的犯罪没有认识、没有悔罪表现,肯定会再次危害社会,如果犯罪分子犯罪情节严重、手段恶劣,即使被判拘役以上三年有期徒刑以下,也不能实用缓刑,因为他们有可能再次危害社会。

  3、犯罪分子不是累犯。累犯屡教不改、主观恶性较深,有再犯之虞,适用缓刑难以防止其再犯新罪。所以,即使累犯被判处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也不能适用缓刑。

  缓刑实用的上述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具备才能适用缓刑,正确适用缓刑的条件,对犯罪分子的教育改造和对正在准备犯罪的人具有教育和威慑力,充分发挥刑法的打击犯罪、惩罚犯罪的作用。

  相关知识:缓刑的适用对象包括:

  其一是被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其二是犯罪分子确有悔改表现,法院认为不关押也不致于再危害社会;

  其三是罪犯不属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

 缓刑的前提条件 

  二、缓刑考验期是多久

  法律规定的缓刑考验期有两种:

  1、被判拘役的缓刑考验期:最长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最短不得少于两个月;

  2、被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最长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最短不能少于一年。

  缓刑考验期的时间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我国《刑法》规定,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判决确定之日是指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如果提出上诉或者抗诉后,经二审维持原判的,则应从二审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需要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进行考察,判决前先行羁押的日期,不予折抵缓刑考验期。如果一审宣判后,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仍在押的,可先作出变更强制措施的决定,改为监视居住或者取保候审,待判决生效后再依法交付考察。

  1、缓刑考验期的长短以原判刑期长短为依据,可以和原判刑期时间相等;也可以适当长于原判刑期,但有封顶,最长不超过原判刑期一倍;

  2、缓刑考验期也不能短于原判刑期,这样不利于充分发挥缓刑的作用;

  3、缓刑考验期,说明对判缓刑的犯罪分子并非免除刑事处罚,是否不执行刑事处罚,取决于犯罪分子在考验期的表现,如果表现符合法律规定的执行原判决的规定,撤销缓刑,执行刑罚;

  4、缓刑考验期间的时间起算从判决生效之日起计算,由于缓刑是有条件的不执行原判刑期,所以判决之前先行羁押的日期不能折抵缓期考验期。

  三、缓刑期间又犯罪怎么处理

  《刑法》第77条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刑法》第69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缓刑适用于3年以下有期徒刑(数罪并罚时决定执行的有期徒刑刑期超过3年的情况下,若其中一罪有判处缓刑的量刑,应附加吸收原则,使缓刑不再执行)、拘役,3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累犯、犯罪集团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另:死刑缓期两年执行通常称为“死缓”,不是缓刑,注意区分。

  适用对象:

  其一是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

  其二是犯罪分子确有悔改表现,法院认为暂不执行所判刑罚也不致于再危害社会;

  其三是罪犯不属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

  相信大家看了上面的介绍多多少少也应该知道,缓刑需要具备的条件还是比较多的,比如说行为人的犯罪情节较轻、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等条件的。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整理的有关缓刑的前提条件的相关内容,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

刑事辩护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76458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刑事辩护律师团,我在刑事辩护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