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咨询

我今年16岁偷了家里800块钱会判刑吗?会判多久?

刑事案件
2020-09-15 13:24:40
共有4位律师解答
  • 根据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在触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八项罪名时,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比照相应罪名的量刑标准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十四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不负任何刑事责任,即不予以定罪量刑。 对于因未达相应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具体判刑多久要结合具体罪名及犯罪事实。
  • 我国在刑法上只区分14岁以下,14至16岁,以及16岁以上。14岁以下的对于盗窃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可能会有其他的处罚方式;14至16岁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16岁以上需要负刑事责任。至于盗窃的具体数额,要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论,全国各地的标准不尽相同,但是普遍为500元以上。
  •   偷东西就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他人占有的数额较大的财物,或者多次盗窃的行为,亦即是构成盗窃罪。《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对盗窃犯罪的量刑更规范、更标准;相关条款如下:  第一百一十五条【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量刑格】  (一)犯罪数额1000元以上不满1500元的,基准刑为罚金刑;犯罪数额1500元以上不满2000元的,基准刑为管制刑;一年内入户盗窃或者在公共场所扒窃3次以上,以盗窃罪论处的,基准刑为拘役刑;  (二)盗窃公私财物价值2000元以上不满1万元的,盗窃价值2000元,基准刑为有期徒刑六个月,每增加犯罪数额33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  (三)盗窃公私财物800元,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追究刑事责任,基准刑为有期徒刑六个月,每增加情形之一的,刑期增加六个月:  1、以破坏性手段盗窃造成公私财产损失的;  2、盗窃残疾人、孤寡老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的;  3、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具有其他恶劣情节的。  (四)盗窃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可以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100份的,基准刑为有期徒刑一年,每增加6份,刑期增加一个月;50份的,基准刑为有期徒刑六个月,每增加8份,刑期增加一个月;50份以下的,基准刑为拘役、管制刑或者罚金刑。  第一百一十六条【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量刑格】  盗窃公私财物价值1万元以上不满6万元的,盗窃1万元,基准刑为有期徒刑三年,每增加犯罪数额70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基准刑为有期徒刑五年,并视情节严重的程度,予以重处:  (一)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  (二)盗窃金融机构的;  (三)流窜作案危害严重的;  (四)累犯且盗窃数额为8000元的;  (五)导致被害人死亡、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六)盗窃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医疗等款物,造成严重后果的;  (七)盗窃生产资料,严重影响生产的;  (八)造成其他重大损失的。  第一百一十七条【十年以上有期徒刑量刑格】盗窃公私财物价值6万元,基准刑为有期徒刑十年,每增加犯罪数额420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基准刑为有期徒刑十二年,增加情形的,予以重处:  (一)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  (二)盗窃金融机构的;  (三)流窜作案危害严重的;  (四)累犯且盗窃数额为4.8万元以上的;  (五)导致被害人死亡、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六)盗窃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医疗等款物,造成严重后果的;  (七)盗窃生产资料,严重影响生产的;  (八)造成其他重大损失的。  第一百一十八条【缓刑适用但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适用缓刑:  (一)扒窃或者跨县、市流窜作案的;  (二)惯犯;  (三)未全部退赃的;  (四)未主动接受财产刑处罚的;  (五)以破坏性手段盗窃造成公私财产损失的,或者盗窃残疾人、孤寡老人、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的,或者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具有其他恶劣情节的;  (六)具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的;  (七)盗窃作案在10次以上的。  第(三)、(四)项规定的情形,未成年犯除外。
  • 一、个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以一千元至三千元为起点 。
    二、个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巨大”,以三万元至十万元为起点。
    三、个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特别巨大”,以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为起点。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
查看全部4个解答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