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企业年金成年之坎

2022-05-23 11:40
找法网官方整理
保险法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保险法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更高层次的行政推力,或可消除各部委就建立规范的分歧,却不能快速催生足以承载其应有使命的市场体系从政府主导的补充养老基金制度,转型为市场主导的企业年金制度,劳动

更高层次的行政推力,或可消除各部委就建立规范的分歧,却不能快速催生足以承载其应有使命的市场体系

从政府主导的补充养老基金制度,转型为市场主导的企业年金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借鉴国际通例)的取向,成为“变身”的现实契机。继2004年5月《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颁布之后,2005年8月,首批29家、获得37项参与企业年金管理资格的金融机构名单正式出笼。至此,企业年金的市场化运营框架初显。

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上述努力,仍面临部委政令冲突、金融机构信誉危机、市场大环境约束、历史遗留问题未解等一系列难题。“政策冲突需要更高层次的行政权或立法权来推动,”南方基金管理公司副总裁许小松表示。他同时认可,制约企业年金市场的因素很多,其“成年”并担当社会基本养老保障补充的重担需要迈过许多“坎”,且不都是“有形之手”所能或所应发挥影响的。

故此,传闻所称国务院将就企业年金问题出台专门规定一事值得期待,但不宜寄望过高。

“当家人”之争

企业年金基金,是指根据依法制定的企业年金计划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运营收益形成的企业补充养老企业年金、浙江、福建、山东、北京等地)企业年金经办历史较长,基金积累较多,欠发达的内地省份,企业年金市场启动较慢,发展速度也低;从行业分布看,电力、石油、石化、民航、电信、铁道等行业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其中电力行业积累达到58.7亿元,为全国积累总量第一名;从所有制形式看,国企参保积极性较高,企业年金成为国企解决退休员工生活的重要手段,外企和中小民企建立企业年金的积极性较低。

综上可见,企业年金市场要真正“热”起来,从小处来说包括基础知识和观念的推广,从大处来说则涉及区域、行业经济协调发展。在既有条件下,就是企业和员工接受企业年金并乐于推动。但企业年金实质涉及到工资体制、劳动力价格等,改变现状并不容易。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无限供给”现象,而政府又保持“不作为”或“作为不够”,结果使员工不具备对等谈判的能力,这样外资或民营企业就会在设法尽力压低基本薪酬的同时,还尽力逃避提供必要的保障义务。

甚至在国资委10月初的文件中,也可看到为控制央企成本而控制建立企业年金的倾向。其中提出,亏损企业不得实行企业年金制度;人工成本指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或指标控制未达到国资委相关要求的,应暂缓实行或调整企业年金缴费比例;不得因为实行企业年金制度而造成人工成本大幅增加,从而影响企业的竞争能力;实行企业年金的企业,其主业必须明确,发展战略清晰,具有持续的盈利能力和年金支付能力。

有专家预测,未来3年国内企业年金市场每年将有1000亿元的增长规模,各类年金总量可达5000亿元人民币左右;世界银行则预测,至2030年,中国企业年金市场的总规模可能高达1.8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企业年金市场。但若不能有效解决企业年金源头“冷”的状况,预测本身很可能沦为海市蜃楼。

“有效市场”利器

市场主导的企业年金制度是国际通例,目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所做的就是自上而下搭建平台,但最终让这套规则生效、切实担当基本养老补充的职能,还需经历市场考验。在此过程中,市场也可能成为推进的动力。

在2004年以前,国内事实上是三种企业年金运营模式共存:一是年金直接保险模式,即企业直接将年金用于购买商业保险;二是企业或行业年金运营模式;三是地方社保代管年金、再委托给金融机构运作。单纯就风险而言,前两种都未能将企业年金与受托人的风险隔离开,第三种则存在国家财政“保底”的暗示,造成潜在财政风险(这正是财政部力主地方社保与企业年金脱钩的深层原因)。按照目前劳动和社<

保险法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53372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保险法律师团,我在保险法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