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为举报人保密还需为其保险

2022-05-20 09:49
找法网官方整理
保险法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保险法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针对行政监察法修正案草案中增加的举报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建议,法律应对保护举报人给予更具体的规定。实践中不少举报人的有关信件或信息被透露给被举报单位和被举
  针对行政监察法修正案草案中增加的举报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建议,法律应对保护举报人给予更具体的规定。实践中不少举报人的有关信件或信息被透露给被举报单位和被举报人,使举报人受打击报复。他认为,对举报人的保护应更严格,法律要明确,除了受理举报单位外,举报人的信息不得再向任何其他机关泄露,“特别是不得转到被举报单位,或与被举报单位相关的机关,转的过程中要把举报人的信息全部屏蔽。”(2月27日新京报)

  如何保护举报人乃当务之急。据去年3月17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央编译局何增科说:“改革开放30年来,评出的10个反腐名人,其中9人遭到打击报复。”据统计,在向检察机关举报的人之中,大约只有30%保护得比较好,其余约70%的举报人都程度不等地遭到了打击报复或变相打击报复。另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统计,全国每年发生的举报人被致残、致伤案件,已上升到了每年1200多件。安徽阜阳白宫书记受贿报复陷害举报人,致其自缢身亡被判死缓就是最典型的一个案例。近年来“人肉搜索”等网络反腐模式越来越受到公众青睐,就是网民善用网络隐匿性进行自我保护的一种“迂回战术”。

  通过行政监察法的修订,明确相关条款切实保护举报人权益,提出在转办举报材料时全部屏蔽举报人信息,固然是务实防范之举,但仅此远远不够。应确立泄露举报人信息的法律责任,规定不同泄密情形和造成的后果,问责到具体承办部门领导和直接经办人,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在鼓励实名举报的同时,运用技术手段保护其他形式的举报人。随着中纪委和地方纪监部门举报网站的陆续开通,应以“零容忍”态度规定只要公众对官员及其家属财产来源、支出和从业情况等提出质疑的,就可以举报相关信息,并视为公益举报。因举报腐败线索触及官员及家属私权的一律免责,确有诬告陷害情节的除外。反腐部门可运用密码或人体生物鉴别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受理匿名举报,妥贴保护举报人个人信息,确保其日常生活不受侵扰,保障公民监督权的顺利行使。

  应将举报腐败行为视作见义勇为。反腐部门对举报人举报内容经初步核实后,认为有查处价值,举报人可能存在种种风险的,可由政府出资为举报人购买人身安全保险,根据举报人的年龄和其他生活状态确定保险期限和保险份额。保险期满后,举报人未发生与举报有关任何意外的,可领取保险金作为见义勇为的奖金。总之,举报人越有安全感,腐败分子就越寝食难安。立法保护举报人,就是为反腐败撒下一张天罗地网,让腐败分子惶惶不可终日,难逃法律惩处。[page]
保险法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14667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保险法律师团,我在保险法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