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民事诉讼的诉讼时效具体如何规定

找法网官方整理
2023-10-17 10:20
导读: 民事诉讼的诉讼时效具体规定是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之日起计算,诉讼时效期限最长为二十年。民事诉讼关系主体主要包括了案件当事人、人民法院、第三人。

  一、民事诉讼的诉讼时效具体如何规定

  民事诉讼的诉讼时效规定是权利人请求人民法院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一般是三年,开始计算的时间是从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二、民事诉讼关系主体包括哪些

  民事诉讼主体,是指参与民事诉讼活动的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诉讼主体是人民法院、原告、被告和第三人。找法网提醒您,在民事诉讼活动中,涉及的诉讼主体包括三个方面:

  1.是主持审判活动的审判机关,审判机关主导民事审判活动,是当然的主体;

  2.是诉讼当事人,即参与诉讼活动的民事纠纷的双方,包括诉讼代理人;

  3.是诉讼参与人,包括证人、鉴定人、勘验人等。民事诉讼主体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才能保证民事诉讼活动合法有效地进行。

民事诉讼

  三、民事诉讼证据的法律性质是什么

  民事诉讼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民事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材料。

  1.客观性。作为民事证据的事实材料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作为证据事实,它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以真实而非虚无的、客观而非想象的面目出现于客观世界,且能够为人所认识和理解。

  2.关联性。指民事证据必须与案件的待证事实之间有内在的联系。

  这种事实材料所表现出来的关联性一般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

  (1)直接的联系,如事实材料所反映出来的事实本身就是待证事实的一部分;

  (2)间接的联系,如事实材料所反映出来的事实能够间接证明某一待证事实成立。

  (3)合法性。作为民事案件定案依据的事实材料必须符合法定的存在形式,并且其获得、提供、审查、保全、认证、质证等证据的适用过程和程序也必须是合乎法律规定的。

民法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41198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民法律师团,我在民法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21年品牌 · 2分钟响应 · 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
接入律师
获取解答
民事诉讼的诉讼时效具体如何规定
立即咨询
王律师 1分钟前解答了民法问题
民事诉讼的诉讼时效具体如何规定
3456 位律师在线解答中...
相关知识推荐
民法规定的诉讼时效是多久的
16106人浏览
民法规定的诉讼时效是多久的
2分钟
响应时间
60分钟
沟通时长
99%
问题解决率
民事诉讼的诉讼时效具体如何规定
马上提问
3456 位律师在线解答中...
民事诉讼的时效为几年
95人浏览
法律对诉讼时效是如何规定的
200人浏览
法律对诉讼时效是如何规定的
问题紧急?推荐在线咨询本地律师
平台律师团
推荐
服务 19.0万人·2分钟内响应
咨询我
民事诉讼时效特殊规定
1264人浏览
民事诉讼时效特殊规定
民事诉讼时效怎么算
民事诉讼时效怎么算
还有疑问?推荐咨询专业律师
民法律师团队
推荐
服务 17.0万人·2分钟内响应
咨询我
问题没解决?一键咨询律师
平台法律顾问团队
推荐
服务 16.0万人·2分钟内响应
咨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