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事业单位工龄怎么认定

2022-06-21 15:55
找法网官方整理
劳动纠纷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劳动纠纷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事业单位对工龄的认定是按照工龄连续计算。是需要看考入者以前的身份以及工作情况而定的。从本单位调到另一个单位工作,其在两个单位的工作时间应不间断地计算为连续工龄。如果是应届生考入事业单位,那么工龄为零。

  一、事业单位工龄怎么认定

  退休日期是按生日计算,女满55,男满60周岁。退休的工资是以在职时工龄的长短按百分比发放。比如说,工龄满40年,按在职时90%工资发放。也就是说,按照刚才的例子,如果你少了两个月,那么工龄变成39年零10个月,是不能享受按90%在职工资发放的。也许变成了85%,地区跟地区差不一样,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事业单位工龄

  二、事业单位辞退有补偿吗

  被用人单位辞退或解除劳动合同,分三种情况

  一是劳动者有《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的情形,用人单位无需提前30天通知劳动者,也无需支付经济补偿;

  二是依《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劳动合同,符合《劳动合同法》第46条的情形,按第47条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如果用人单位没有提前30天书面通知劳动者,还应按《劳动合同法》第40条规定向劳动者额外支付一个月的工资;

  三是如果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用人单位应按《劳动合同法》第48、87条规定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赔偿金是经济补偿的二倍。

  经济补偿金的计算范围详见《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27条。用人单位还应向劳动者出具《劳动合同法》第50、89条规定的解除劳动合同的证明,该证明的内容应符合《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24条的规定。

  单位辞退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发给被辞退人员辞退费。辞退费由单位在其办完有关手续后一次性发给,并将《辞退费发放证明》存入本人档案。

  辞退费发放标准如下:

  (一)工作一年以上不满五年(含见习期)的,发给本人当年基本工资(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工资之和,护士加护龄津贴,中小学教师加教龄津贴,下同)总额的60%;

  (二)工作五年至十年(含五年)的,发给本人当年基本工资总额的65%,

  已实行待业保险的地方和部门,不发给辞退费,被辞退人员可按有关规定享受待业保险待遇。

  通过上文的详细介绍,大家肯定已经知道辞退的知识了。在工作中如果我们真的无故被辞退,那么我们一定不能忍气吞声,一定要与用人单位进行合理的交涉来争取自己的合法利益,如果两方不能意见一致的话,建议大家用法律的武器来保障自己的权益。如果您情况比较复杂,本网站也提供律师在线咨询服务,欢迎您进行法律咨询。

  三、事业单位的特征

  (一)提供公共服务:事业单位的功能实际上就是提供公共事业产品,提供公共事业产品是事业单位产生和存在的基本条件。科、教、文、卫等领域的事业单位,是保障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正常进行的社会服务支持系统。

  (二)属于非公共权力机构:事业单位所从事的事业多是政府职能所派生出来的具体事务,但它却不属于公共行政权力机关,不具有公共行政权力,同类事业单位之间也不能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它对于行政区划内的其他部门或个人也不具有行政管理的职能,它只能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向社会提供诸如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服务,专业性服务是事业单位基本的社会职能。

  (三)属于知识密集型组织:绝大多数事业单位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组织,专业人才是事业单位的主要人员构成,利用科技文化知识为社会各方面提供服务是事业单位基本的社会职能。

  (四)经费来源的国产化:我国的事业单位基本上由国家财政统一拨给各项事业经费,这是中国传统事业管理体制的有一个基本特征。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日趋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但来自国家的财政拨款在事业单位的经费中仍然占主导地位。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经费来源主要包括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两类。

  (五)事业单位范围的广泛性:事业单位的范围涉及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等行业部位和领域。其主体具有多元性,其规模具有宏大性。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事业单位工龄怎么认定的相关知识,综上所述,工龄的认定要依据考入者以前的身份以及工作情况而定的。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找法网,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劳动纠纷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62211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劳动纠纷律师团,我在劳动纠纷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关联法条
  • [1]《辞退费发放证明》 >
  • [2]《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 >
  • [3]《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 >
  • [4]《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 >
  • [5]《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 >
  • [6]《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 >
  • [7]《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 >
展开全文
拓展阅读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