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敲诈勒索罪的主客观要件

2022-04-27 10:01
找法网官方整理
刑事辩护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刑事辩护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刑事案件定罪量刑,必须要主客观相一致才可,这里就涉及到什么是主客观要件了,那么您知道敲诈勒索罪的主客观要件?找法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的法律知识,下面一起来看看吧,相信会对您有所帮助。

  一、敲诈勒索罪的主客观要件

  敲诈勒索罪的犯罪要件:

  (一)客体要件:侵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二)客观要件:行为人采用威胁、要挟、恫吓等手段,迫使被害人交出财物的行为;

  (三)主体要件: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四)主管要件:直接故意,必须具有非法强索他人财物的目的。

  《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敲诈勒索罪要件

  二、敲诈勒索罪辩护词模板

  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我受山东鑫大公律师事务所的指派,并接受被告人肖某的委托,作为其辩护人,出席今天的法庭审理,通过今天的举证、质证,辩护人对夏津县公诉机关关于本案的定性不持异议,但是被告人肖某有多项减轻、或从轻的情节,围绕这些情节,发表以下辩护意见,诚望合议庭合议后采纳。

  一、肖某在共同实施敲诈勒索犯罪过程中处于次要地位,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二十七条第二款之规定,应当从轻或减轻或者免除刑罚。

  理由如下:

  (1)通过庭审查明实施敲诈勒索行为首先是戴某提出来的。

  (2)肖某起初不知道实施敲诈孙某。

  (3)在内蒙办手机卡是戴某授意办理的。

  (4)敲诈的短信是戴某发出的,肖某并不知短信内容。

  (5)找孙某家的住址也是戴某提出的。

  (6)受害人打到工行卡上的两万元人民币,肖某全然不知。

  上述事实说明肖某在共同犯罪过程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可认定为从犯,依法应从轻处罚。

  二、肖某并没有控制受害人达到卡上的两万元人民币,其余的钱财也没有得到,因此应认定为敲诈勒索未遂。

  因戴某给受害人发了两次短信,致使孙某向戴某的银行卡上打了两万元,一是肖某不知道此事实。二是肖某没有控制钱财。三是2010年10月28日就被公安机关抓获。因此肖某的行为是未遂,应依法减轻或从轻。

  三、肖某认罪态度较好,且有明显的悔罪表现。

  肖某在被夏津县公安局抓获后,能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并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对案件事实的调查,通过今天的法庭审理也看出其认罪态度较好,并充分的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有明显的悔罪表现。

  四、肖某并没有控制财物,也没有分得财物,同时未给受害人造成损失,其社会危害性较小。

  因受害人在受到惊吓后于2010年10月27日向戴某持有的银行卡上打了两万元,受害人随即报案,戴某本人也没有控制该笔款项,两人于2010年10月28日就被公安机关抓获,受害者也没有遭到损失,两人也也没有对受害人、及其亲属实施伤害,因此社会危害性较小。

  综上,审判长、审判员肖某已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二百七十四条的规定,构成敲诈勒索罪,应受到法律的惩处,但是请法庭根据被告人肖某在犯罪过程中是从犯、行为未遂、没用控制两万元人民币、切悔罪态度明显、没有给受害人造成损失、也没有对受害人身体实施伤害,社会危害性较轻的情节,依法对肖某判处有期徒刑并宣告缓刑。

  山东律师事务所:马律师

  2011年3月18日。

  三、敲诈勒索罪要罚钱吗,会怎样进行判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 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根据《刑法》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构成敲诈勒索罪,需要受到相应的刑事处罚。

  因此,敲诈勒索的钱财必须达到法定的“数额较大”或存在“多次敲诈勒索”行为时,才会构成敲诈勒索罪。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敲诈勒索罪的主客观要件的相关知识,不同罪名中,主客观要件是不一样的,定罪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以可以多多了解下,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找法网,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刑事辩护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79421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刑事辩护律师团,我在刑事辩护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