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民事法律行为分类

2023-07-08 09:45
找法网官方整理
民法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民法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民事法律行为指的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达设立、变更、终止法律关系的行为。作为生活在法制社会中并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在生活中经常会需要作出民事法律行为。那么民事法律行为分类有哪些?接下来找法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一)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和多方民事法律行为

  (二)有偿民事法律行为和无偿民事法律行为

  (三)诺成性民事法律行为和实践性民事法律行为

  (四)要式民事法律行为和非要式民事法律行为

  (五)单务民事法律行为和双务民事法律行为

  (六)主民事法律行为和从民事法律行为

  (七)有因民事法律行为和无因民事法律

民事法律行为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一)民事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

  论及民事法律行为,我们就必须了解另一个概念,事实行为。全部民事法律关系的调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通过法定主义设定权利和义务,另外一部分就是由法律行为制度来完成。事实行为正是属于相对于法律行为而言的法定主义部分。将两种法律制度在此进行对比,对探究民事法律制度的设立是非常有必要的。

  1、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它本质上是行为人设立法律关系意图的外在表示。

  而事实行为则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构成要素。当事人实施行为目的并不在于追求民事法律后果。因而法律对事实行为的构成要件的概括中也并不考虑不同行为人的具体意图内容。因此事实行为必然是某种客观行为,是某种业已实施的、客观外界造成影响或后果的行为。仅停留在内在意志阶段或意志表示阶段,而未表现为作为或不作为的行为,不构成事实行为。

  2、法律行为依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内容而发生效力。

  有效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使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发生效力,而并非使行为人的客观行为发生法律后果。而事实行为直接产生法律后果。因此,产生法定后果的法律事实和产生意定后果的法律事实两者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法律行为之所以发生法律效力是基于法律对表意人“意思自决”价值认许的结果。其他非法律行为所产生之法律关系是基于“法律本身”价值的考虑。

  3、法律行为本质不在于事实的构成,而在于意思的表示。

  而事实行为相反。这是由法律行为的主观性特征和权利义务效果的非法定性决定的。在法制史角度看,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早期交易只存在即时交付情况。而法律行为观念仅仅是在意思表示从事实行为中分离出来之时才逐渐形成。只有在商品经济较为发展的阶段才产生了交易活动中约定(诺成)行为与实际履行行为相分离的要求。也才形成了“法律上可期待的信用”这一观点。正如梅因所说:“罗马法上契约观念的成熟是经过‘要式交易行为’到‘诺成契约行为’的一系列转变后最终完成的”。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内涵与特征

  我国在民事法律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吸收了许多德国与苏联的立法经验。“民事法律行为”亦称“法律行为”。我国《民法典》对其定义如下: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我国对民事法律行为(以下简称法律行为)“合法性”特征的规定不同于大多数国家。之所以在立法时我国将“合法性”作为法律行为特征是因为,当时我国在很大程度上参照了前苏联关于法律行为之界定。

  三、当事人可以约定民事法律行为采用特定形式吗

  当事人可以约定民事法律行为采用特定的形式。 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特定形式的,应当采用特定形式。

  民事法律行为应是民事主体实施的以发生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行为并且应当是合法的行为。以上内容就是找法网小编整理的关于民事法律行为分类及相关问题的解答,如果您还有法律方面的问题想要了解,欢迎登陆找法网咨询专业律师。

民法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30394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民法律师团,我在民法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