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间接正犯和教唆犯的区别

2021-10-11 17:44
找法网官方整理
刑事辩护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刑事辩护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间接正犯是指某人利用他人不知情的行为犯罪,自己不直接实行犯罪行为;教唆犯是指教唆他人犯罪,引起他人的犯意。那么,间接正犯和教唆犯的区别是什么呢?接下来就由找法网小编为您介绍相关内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一、间接正犯和教唆犯的区别

  间接正犯又可以称为间接实行犯,是指把他人作为工具利用的情况。利用者与被利用者不成立共同犯罪。它包括以下情况:

  1、利用无责任能力人犯罪。例如,甲教唆15岁的乙盗窃,因为乙未到刑事责任年龄,与甲不构成共犯,甲属于实行犯,即正犯。

  2、利用他人过失或不知情的行为犯罪。如,甲医生欲杀害病人丙,将毒针交给不知情的护士乙。乙给丙注射后,致丙死亡。甲医生为间接实行犯,乙视为不知情的工具。

  教唆犯是指教唆他人犯罪的人,即故意引起他人实行犯罪决意的人。教唆犯成立的主要特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在客观上,行为人必须实施了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

  (2)在主观上,行为人必须具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故意。

  要区分间接正犯与教唆犯,可以用一个小案例来理解间接正犯与教唆犯:

  甲教唆乙(乙为精神正常的成年人)去杀人,甲和乙是共犯,甲是教唆犯。甲教唆丙(丙为未满14岁)去杀人,甲是间接正犯。

 间接正犯和教唆犯的区别 

  二、间接正犯的法律形态

  实务上对于间接正犯的形态,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利用无意识的工具。即对于被利用人欠缺犯罪构成要件所需的责任能力而加以利用的情形;

  2)利用善意的工具。即对于被利用人欠缺构成要件的违法意识(认识因素)而加以利用的情形;

  3)利用无目的而有故意的工具。即对于被利用人欠缺目的犯的必须的特别责任要件而利用;

  4)利用合法行为的工具。即对于他人不违法或有阻却违法性的行为而加以利用的情形;

  5)利用欠缺行为责任的工具。即对于他人欠缺规范要素的行为而加以利用的情形;

  6)利用无意识的工具。即利用他人无意识的举动的情形;

  7)利用不犯罪的工具。即对于他人不该当于构成要件的行为而加以利用的情形;

  8)利用无身份而有故意的工具。即被利用人的行为虽有故意,但欠缺属于法定构成要件的身份;

  9)利用有身份而无故意的工具。即利用人因欠缺某种犯罪构成要件所规定的特别身份,而导致无法亲自实施的行为,而利用有此身份的人来实施的情形。

  三、胁从犯的法律定义

  胁从犯,是指中国刑法中特有的共同犯罪人的一种。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虽然参与了共同犯罪活动,但是受某种外来的力而被迫参加的,或者是因受蒙蔽而参与了犯罪,而且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比较小。因此,在共同犯罪人中,胁从犯所担负的刑事责任最小。中国刑法规定,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比照从犯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它有两个特征:一是在主观上行为人虽然明知自己实施的行为是共同犯罪行为,但从其内心而言,行为人本不愿意或不完全愿意参与共同犯罪,只是由于受到他人的暴力威胁才参加了共同犯罪。二是在客观上行为人虽然参与了共同犯罪的实施,但是其犯罪行为显得比较消极,缺乏积极主动精神。

  以上便是由找法网小编为您介绍的关于间接正犯和教唆犯的区别是什么的内容。间接正犯与教唆犯之间存在概念、法律后果等方面的不同。若您还有此方面的其他疑问,欢迎咨询找法网律师,在线律师会为您提供专业解答。

刑事辩护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55958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刑事辩护律师团,我在刑事辩护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