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抢劫最低要判多少年

2022-02-09 13:19
找法网官方整理
刑事辩护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刑事辩护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抢劫这种行为在现在发生的概率也是减少了的,这也象征着现在社会的一个安稳情况,但是当发生之后,公安机关是需要快速行动的,那么抢劫最低要判多少年?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找法网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抢劫最低要判多少年

  关于抢劫,我国刑法第263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入户抢劫的;(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三)抢劫银行或者 ... 实践中,在刑法第263条规定的第一档次量刑幅度3—10年(不含10年)范围判处的最多,总体上法院注意了量刑相对平衡,但部分犯罪情节相近的被告人所受到的刑罚惩罚程度却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差别还较大。比如,同样是抢劫作案一起,被告人都不具有法定从轻、从重情节,有的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罚金1千元;有的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零6个月,罚金1千元;有的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罚金1千元,其中存在的量刑差异显而易见,尤其是在主刑不同的情况下,罚金刑的数额却没有差别,不能体现罪刑相适应的原则。可以发现有的判决主刑较重,而罚金数额却相对较低;有的主刑较轻,罚金却相对较高。无论这两案的主刑是否适当,仅从罚金刑来比较,明显有失平衡。 当然,抢劫犯罪的客观表现比较复杂,被告人的作案手段、暴力威胁程度、胁迫方法,以及被告人的主观恶性等情节不可能完全一致,量刑高低很大程度上受到法官在审判过程中所感知的犯罪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有的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虽然从理论上符合犯罪构成要件,但其实际危害不大,量刑时也难以准确把握。

抢劫

  二、盗窃罪多少金额立案

  1、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

  在跨地区运行的公共交通工具上盗窃,盗窃地点无法查证的,盗窃数额是否达到“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应当根据受理案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确定的有关数额标准认定。

  盗窃毒品等违禁品,应当按照盗窃罪处理的,根据情节轻重量刑。

  2、盗窃公私财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数额较大”的标准可以按照前条规定标准的百分之五十确定:

  (一)曾因盗窃受过刑事处罚的;

  (二)一年内曾因盗窃受过行政处罚的;

  (三)组织、控制未成年人盗窃的;

  (四)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期间,在事件发生地盗窃的;

  (五)盗窃残疾人、孤寡老人、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的;

  (六)在医院盗窃病人或者其亲友财物的;

  (七)盗窃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的;

  (八)因盗窃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抢劫一万元判多少年

  

     关于抢劫一万元的量刑,根据法律规定,抢劫数额超过两千的,基准刑增加六个月,每增加1500元,基准线增加6个月。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来确定,具体如下: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入户抢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

  

  

     (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

  

  

     (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

  

  

     (七)持枪抢劫的;

  

  

     (八)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您介绍的关于抢劫最低要判多少年的相关内容,当出现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你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请及时咨询律师处理,找法网提供专业律师,欢迎您进行法律咨询。

刑事辩护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03059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刑事辩护律师团,我在刑事辩护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