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婚前财产协议公证费用是多少

2021-11-05 09:46
找法网官方整理
公证法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公证法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现在男女在结婚之前都会先进行婚前财产公证,这样能够避免结婚后发生什么财产方面的纠纷影响夫妻感情。那么你知道婚前财产协议公证费用是多少吗?找法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的法律知识,下面一起来看看吧,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一、婚前财产协议公证费用是多少

  婚前协议公证要多少钱是要根据各地的具体规定以及要公证哪些财产来确定的。在山东要进行婚前协议公证,是按照山东省物价局、山东省司法厅鲁价费发[1998]433号文件规定的标准执行。

  (1)经济类公证:证明经济合同,按标的额0.3%-1%收取,最低200元。

  (2)民事类公证:证明民事协议150元,涉及财产关系的300元;证明收养关系400-800元;证明财产继承、赠与和遗嘱,按受益额的2%收取,最低200元;证明、保管遗嘱20-300元;证明清点遗产400元;证明对财产的清点、清算、评估和估损400-2000元;证明民事法律行为的设立、变更、中止100-400元。

  (4)证明有法律意义的文书80-500元, 提存公证按标的额0.3%收取 , 最低100元 。

  (5)赋予债权文书具有强制执行效力,按债务总额的0.3%收取。

  (6)证明现场监督200-5000元。

婚前财产协议公证费用

  二、婚前财产公证的好处

  1、对夫妻双方均具有约束力。

  有些热恋中的男女,在结婚登记时,往往对婚前财产公证不理解,认为是多此一举。其实,要结婚了,对双方各自财产进行明确,这并不意味着双方今后就一定会有诉讼产生,也并不是只针对其中某一方。双方的财产都进行公证,以后真的发生纠纷,用不着请律师,由法官裁决就是。这样的一纸公证,对夫妻双方均具有约束力。

  2、短期内对解决财产麻烦有利。

  一般来说,婚前财产公证,在短期内会避免夫妻之间的财产纷争之扰。因为事先有了婚前公证,所以短期内婚姻发生裂变时,即可按照公证内容,明晰分配,避免麻烦,从而也会避免一些因财产分配问题引起的其他不必要争端。

  3、降低社会运行成本和摩擦成本。

  婚前财产公证首先在思想上建立了男女双方对未来生活的理性而谨慎的预期;其次,隐含在婚前公证行为中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承认了未来选择生活的权利和义务。结婚是自由的,婚前公证是对婚姻和财产归属的肯定。但离婚也是双方具有的权利,并且婚前财产从一开始公证就是明确的,处理起来十分容易。这一制度的建立,减少了政府和社会为界定各自财产利益而进行的大量调查、取证、判断、执行等麻烦,降低了社会运行成本和摩擦成本。

  三、没有公证的婚前财产协议有效吗

  没有进行公证的婚前财产协议是有效的。男女双方就婚前财产的归属和处分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达成的协议,只要内容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协议就认定为生效。

  “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这样规定的目的,在于更好地维护夫妻双方的合法权益以及第三人的利益,维护交易安全,避免发生纠纷。当然如果夫妻以口头形式作出约定,事后对约定没有争议的,该约定也有效。夫妻以书面形式对其财产作出约定后,可以进行公证。在婚姻法修改过程中,有一种意见认为,夫妻对财产关系的约定,应当进行公证。这种观点不符合公证自愿的原则,而且公证只具有证明的效力,不是约定生效的要件。

  “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17条、第18条的规定。”

  第17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一)工资、资金;

  (二)生产、经营的收益;

  (三)知识产权的收益;

  (四)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本法第18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

  (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

  第18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

  (一)一方婚前的财产;

  (二)一方因身体受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

  (三)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

  (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介绍的关于“婚前财产协议公证费用是多少”的相关法律知识。婚前协议公证要多少钱是要根据各地的具体规定以及要公证哪些财产来确定的。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找法网,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提供帮助。

公证法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06898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公证法律师团,我在公证法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