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之旅

2019-09-02 22:10
找法网官方整理
消费维权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消费维权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自成功拍摄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之后,侯咏一跃成为全国拥有最多观众的导演之一。影片《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表现的是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为参加1932年第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远涉重洋,在独自奔赴美国洛杉矶的征途中,经历的一次艰难的磨练和心路成长历

  自成功拍摄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之后,侯导一跃成为全国拥有最多观众的导演之一。“影片《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表现的是中国奥运第一人刘XX,为参加1932年第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远涉重洋,在独自奔赴美国洛杉矶的征途中,经历的一次艰难的磨练和心路成长历程。我在整个影片的创作过程中与刘XX一样,也经历了一次相似的过程,这也是我对奥林匹克精神理解和认识的过程。”侯导导演这样告诉记者。

  诠释奥林匹克精神

  拍摄这样一部电影,不提及奥林匹克精神是不可能的。所以记者先请侯导谈了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认知。没料想,侯导这一谈可不是轻描淡写地随便说几句,而是句句透着严谨、认真。

  侯导说,在他接拍这部电影之前,一直以为“奥林匹克精神”是一个简单明确的概念,每个人都可以随口说出来。他也曾向周围的人问起过,但给出的答案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人说“奥林匹克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也有人说是“努力与坚持”或“不重结果,贵在参与”等等。

  做事一贯严谨、认真的侯导为了得到准确答案,特意找到一本《奥运会工作人员读本》阅读,决心搞清楚“奥林匹克精神”内涵到底是什么。但结果他发现——“奥林匹克口号”、“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宗旨”、“奥林匹克格言”、“奥林匹克名言”等等明确的文字概念,似乎都在说明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而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标题之下写着这样一段话作为定义:奥林匹克精神是蕴含于奥林匹克运动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奥林匹克主义的组成部分。《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体现着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摆脱各自的文化偏见,以世界公民的博大胸怀去认识和理解自己民族以外的事物,学会尊重其他民族,不断丰富自己。奥林匹克精神强调公平竞争,因为只有公平竞争,体育比赛才有意义,各国运动员才能保持团结,增进友谊。

  侯导说,他看过这段文字之后又查阅了许多相关的资料,最后的结论是:“奥林匹克精神”并不是一个可以用文字明确定义的概念,也不是一个轻易就能真正理解其深刻含义的哲学理念。

  如果用文字来表达侯导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答案是: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种将身体、意志和精神各方面品质均衡结合的人生哲学;是在奋斗中体验乐趣、提倡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推崇基本伦理原则的健康生活方式;是一种对待体育运动的健康态度和崇高境界。它是人类追求理想的恒久愿望;是为追求理想而积极向上的努力奋斗;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退缩的勇敢坚持。也就是人类为追求理想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没有这种精神,人类就不会在如此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与自然抗争、与其他物种抗争,最终进化为地球上最聪慧、最强大的物种。

  表现出一股“劲儿”

  有了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认知,侯导即刻把视线转移到了主人公刘XX的身上。侯导坦言,人物性格的刻画是本片必不可少的,但在史料中却没有找到刘XX个人性格的更多依据,为此只能加入我们的想象。

  他说,一部电影最重要的就是剧中人物的性格描述,如果影片只说刘XX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远远不够的,即便把它作为一个故事来表现也还是不够的。侯导强调,文学就是人学,电影也是这样。一部影片的人物性格如果塑造不起来,那一定是失败的。

  因此,我们做出的片子应该是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同时也是可信的,而且还要让观众喜欢。重要的是要通过人物的性格来体现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在精神,尤其是要让观众能够体会到一股“劲儿”。[page]

  对这个“劲儿”字,侯导有特别的解释。他告诉记者,在影片拍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就是有机会经历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深入理解,“其实每个人所说的‘奥林匹克精神’都是从各自的角度、特定的经历当中去感受和理解的。”

  “那么,我在影片中如何传达我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呢?这是不能用概念去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对刘XX的人物塑造,从刘XX身上体现出一股质朴而强烈的‘劲儿’,来传达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一种朴素的认识。我想,这股‘劲儿’就是影片中蕴含的核心精神。我觉得用‘劲儿’这个词来表达非常准确,别的词都不太恰当。观众也许会对这个‘劲儿’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但它就是刘XX精神、民族精神、奥林匹克精神和人类的精神。”

  在影片中,这四种精神是共通的、融为一体的,“我试图把它们用一股‘劲儿’形象地呈现出来。如果观众能够在影片中、在刘XX身上强烈地感受到这股‘劲儿’,就是影片的成功,也是我的衷心期待。”

  在侯导看来,一个运动员要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不用语言,重要的是行动。用侯导的话说:“光说是没用的,最终还是要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上”。侯导把刘XX定位在了“一个不爱说话,甚至不善表达的人”的内向性格上。当然对于刘XX本人成长的经历,包括他对奥运会的认知过程等等,剧组都有清晰的分析。

  有些细节可通过史料掌握,但更多需要了解的细节是无法找到的,比如刘XX在不同环境下的心理活动。尤其是当刘XX站在去美国的船上时,内心在想什么。这些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让刘XX这一人物更加丰满,侯导再次进行了多方了解和采访,目的仍是为表现出人物的那股“劲儿”。

  一部励志影片

  说到片中细节,侯导比较喜欢的地方是“海上风浪”的拍摄。剧中有一场船上戏,教练硬拉刘XX去参加舞会,由于个性的原因,刘XX不喜欢参加这种交际,于是借故离开了现场。回到房间后他脱掉外衣换上运动装,独自跑到了甲板上。

  这时,外面正下着大雨,刘XX感到一种豪迈与畅快,在大雨中刘XX开始了自己的训练。侯导解释说,巨大的风浪几乎造成翻船,每一位乘客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然而,几次被风浪打倒在甲板上的刘XX,一次次爬起来依然坚持训练。

  设计这段戏,侯导是有自己的考虑的。他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刘XX的精神品质。再就是用风浪喻示各方阻力,以及对体育运动的那种执著和痴迷程度。侯导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是一部励志影片,它所呈现出的格局就像一首长篇史诗。

  对于励志影片,干脆说主流影片,侯导做出了这样的阐释。他说,所谓主流,即是影片中所体现的思想意识和情感立场与当今主流意识形态相符合、与传统道德标准相符合、与大众欣赏口味相符合。因此,真、善、美就是主流意识形态。弘扬真、善、美就是主流影片的道德导向。有人将当前中国电影的主流性与商业性分而化之,并且总结出“主流影片不商业,商业影片不主流”的规律。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

  说到底,电影不仅仅是艺术品,同时更重要的是被生产、被制造的商品,而且是主流化商品。主流意识形态的电影,就更应该成为主流化商品,两者应该完美统一。在创作态度上,侯导更加在乎创作者应有的真诚与感动。在《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中他正是贯穿了这一创作宗旨,并将情绪的高潮紧扣在主人公的情感起伏上,整个影片全部以奔跑为依托,进而绽放出人物的光芒。

消费维权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99451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消费维权律师团,我在消费维权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