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中国的消费者特别好“忽悠”吗?

2019-10-01 04:37
找法网官方整理
消费维权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消费维权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困于监管的漏洞和认知的局限,一些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产品得以浑水摸鱼,极大地损害了国内消费者的利益。

一张单人床卖到10多万,一套沙发卖到30多万,号称“100%意大利生产”的达芬奇家具堪称家具的高端品牌。然而,央视记者调查发现,该公司销售的部分天价家具根本就不是意大利生产的,经过检测,部分消费者购买的达芬奇家具甚至被判定为不合格产品。

又是一出“挂羊头卖狗肉”的闹剧。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国人购买能力有所提升,对“洋产品”的消费需求也不断扩大。然而,困于监管的漏洞和认知的局限,一些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产品得以浑水摸鱼,极大地损害了国内消费者的利益。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的消费者就特别好“忽悠”吗?

好不好“忽悠”,得拿事实说话。从怀揣西洋野鸡大学学历的成功人士,到贴着洋标签的国内商品,一出又一出 “土鸡变凤凰”的故事轮番上演,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一些国内制造的商品一经“洋包装”,立即身价倍增,追捧者还趋之若鹜,浑然不觉受骗,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洋产品”,或者说洋标签之所以能帮一些企业瞒天过海攫取巨额利润,根源在于国货质量不过关的负面激励。别的不说,光是食品行业的三聚氰胺、瘦肉精,乃至染色馒头、地沟油,等等,问题的不断曝出和整顿的无力,让人对相关行业闻之色变。前阵子,洋奶粉大幅涨价,但消费者仍然拒绝购买国产奶,可见国人对国货信心和信任的缺失,使得不少人转而向“洋产品”寻求心理安慰。

对“洋产品”的过分崇拜也是中国消费者容易被“忽悠”的原因之一。盲目的信赖必然带来非理性的选择,而一些冒牌“洋产品”的畅销,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消费者只看洋标签,不仔细察看产品质量,给了一些不法商家可乘之机。冒牌“洋产品”得以进入市场,也折射出一些主管部门的监管之失。冒牌产品在国内生产、运输、销售,牵涉到诸多部门的监管,然而冒牌产品竟然能冠冕堂皇地大卖高价,监管部门是不是也太“信任”这些厂商了呢?

此外,消费者维权机构的失语也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欺诈消费者行为。“钱多、人傻、维权无力”,天下再找不到这样适合“忽悠”的地方了。近年来一系列消费者权益被侵犯的案例来看,大多非消费者维权机构曝出,而在这些案例发生之后,消费者维权机构大多也不敢替消费者说话,使得消费者权益无以伸张,而对欺诈企业的索赔难以开展。[page]

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冒充洋货已经不对,以次充好更加是劣性不改。然而,这样的案例一再出现,警示国内市场不仅需要力倡企业的道德诚信建设,更需要加大市场整顿力度,同时培育起真正替消费者说话的维权体系。只有当消费者敢于说不、能够说不的时候,消费者权益才能得到基本的维护,中国市场经济也就能增添真正的活力。

消费维权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72122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消费维权律师团,我在消费维权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