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微信营销且“赞”且谨慎:交易模式不成熟 消费维权难度大

2014-05-13 20:49
找法网官方整理
消费维权律师团队
本地律师团队 · 24小时在线
擅长消费维权
2分钟内响应
导读:
随着微信应用普及,微信营销、微信交易也成为消费者投诉的新类别。2014年前4个月,仅漳州市12315指挥中心已受理微信点赞营销、微信交易投诉及咨询共26件,投诉主要集中在餐饮、娱乐、旅游、珠宝、商贸等多个...

  随着微信应用普及,微信营销、微信交易也成为消费者投诉的新类别。2014年前4个月,仅漳州市12315指挥中心已受理微信“点赞”营销、微信交易投诉及咨询共26件,投诉主要集中在餐饮、娱乐、旅游、珠宝、商贸等多个行业,而此类投诉咨询去年全年仅有4件。

  暗自设限玩“忽悠” “集赞”礼品兑现难

  “集满49个赞,赠送免单券一张”、“集满49个赞,可送电影票一张”……近期,越来越多的市民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看到此类信息。

  由于微信集赞营销有着传播广、受众量大、成本低等好处,不少商家开始热衷于这一新型的营销方式,而相关纠纷也随之而来。

  “好不容易集齐100个‘赞’,找经营者兑换礼品,经营者却不认账。”日前,市民尤先生向漳州“12315”指挥中心投诉,他在微信朋友圈上看到某数码店发布的一则“集赞”信息,称在规定时间内集到100个赞,可领取一个充电器。

  于是,他便发动周围亲朋好友帮忙点“赞”。可是等他前往兑换礼品时,却被告知“礼品兑换每天只能兑换20个,且只有下午时间可以兑换”。

  “这不是在忽悠人吗!”尤先生认为,商家并未事先限制兑换数量、兑换时间,商家的解释不合理,于是将此事投诉到漳州“12315”。在兑换现场,遇到与尤先生同样的问题还有其他7名消费者。最终在漳州“12315”的帮助下,尤先生与其他7名消费者成功兑换了礼品。

  增设限制性条件,是微信营销的投诉集中点。尤先生遭遇的是限制兑换时间、数量,而云霄的黄先生却遭遇了另一种限制。

  近日,黄先生看到一黄金饰品店的商家在微信上发布消息,称只要集59个赞即可送领取一个黄金吊坠。可当他集满后到店中索取礼物,却被要求购买一条价值60元的红绳方可获赠,但这样的“搭车”消费在微信“集赞”消息中无任何说明。

  同样是“集赞”,陈小姐则连选择的机会都被商家给“取消”了。陈小姐参加了一家餐饮店的“集满49个赞,可免单1人/次”的活动,“集赞”消息上标明活动截止日期至4

  月30日,可当她辛辛苦苦在规定时间内把“赞”集齐要求店方免单时,对方却宣称,已通过店面告示等媒介通知活动已经提前至4月15号结束了。

  交易模式不成熟 消费维权难度大

  对于上述“集赞”营销引发的纠纷,漳州市12315指挥中心工作人员表示,从营销的方式来看,商家发出的点赞内容类似于广告。尽管商家没和网友签订书面合同,但当消费者按照要求转发商家广告宣传内容并“集赞”时,实际上已经和商家形成合同关系。若有限制性要求,商家应事先声明。

  一旦消费者按要求集满了“赞”,商家就应履行承诺,兑现礼品,否则就涉嫌虚假宣传或者违约。工商人员同时提醒,面对“集赞”营销引发的诸多消费投诉,消费者“点赞”、“集赞”都需谨慎,如果碰到不诚信商家,应当主动维权。

  除了需要提防“集赞”营销的隐形陷阱,微信购物存在的不确定风险也让一些微信交易尝试者,无法达到“省心省力购物”的初衷。

  打开微信朋友圈,还经常能看到熟人发布的售卖衣服、鞋子、皮包、化妆品之类的广告,一些为之心动的消费者觉得这种购物方式既省力又放心。实际上,此类购物方式存在不确定的风险。

  漳州“12315”近期也接到不少微信交易的投诉。市民施女士在微信上认识了一位自称在珠海从事手机批发的泉州人,通过微信聊天,觉得他出售的手机“物美价廉”,便下单购买了一部土豪金手机。

  可购机的喜悦马上被手机接连出现的问题冲个一干二净,手机经常运行错乱、应用程序无法下载安装、冲电灯常亮不灭,施女士将手机拿到售后点才发现手机竟是山寨货。此时她与微信卖家联系,卖家却一改原先友好态度,表示商品签收后概不负责。

  无独有偶。高女士在微信购买了3双鞋子,通过支付宝一次性交清了货款,可卖家只发了一双鞋子。当她与卖家理论时,卖家竟将其微信好友给删了。而李女士通过朋友圈购买了两双鞋子,签收后发现存在质量问题,几经交涉卖家同意退货。可当她将鞋子寄回,卖家却迟迟不给退钱,随后便销声匿迹。

  漳州“12315”人员表示,微信交易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具有营销成本低、熟人传播信赖程度高等优势,但因微信交易的交易模式、监管制度不成熟,微信交易大多要依靠于买卖双方的道德诚信来完成,尚存在一定的交易风险。

  首先是交易对方不明,微信卖家被加为好友,一般是经过一人或多人介绍,并非真正相识,微信账号也不一定是该所有者的真实姓名,因此如果买卖双方出现分歧,消费者往往会面临不知权利向谁主张的困境。其次,与较为成熟的购物网站等电子商务平台相比,微信交易没有交易平台完善的信用评价及售后机制,存在收款后是否发货、货品售后服务等不确定交易风险。

  为此,漳州“12315”提醒消费者,在微信上购物时要充分了解卖方有无相关资质、工商登记情况、卖方住址、有无实体店铺等关键信息,在形成买卖关系时,应注意保留聊天记录、银行汇款单、卖家姓名、身份证号等凭证,来降低购物风险。另外,除非是关系比较亲密的,或由可信的人介绍,否则不要轻易在微信上购买贵重物品。

消费维权律师团官方
已服务 193728 人 · 2分钟内回复
立即咨询
我是消费维权律师团,我在消费维权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拓展阅读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