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劝退律师为何还有人往里冲?

这几年,律师行业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一边是行业里的人哀嚎:卷得要死!案源越来越难找、价格竞争越来越激烈、客户越来越挑剔、业务分工越来越细。


另一边是行业外的人拼命挤进来:法考人数年年创新高、大量其他行业从业者转行做律师、咨询公司等机构入局法律服务赛道。


为什么全网都是律师行业负能量的情况下还有那么多人愿意挤进来?


因为卷只是表层,底层逻辑是:卷,但平均收入还是高;卷,但收入周期却长。律师行业卷归卷,但它依然有吸引力,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收入潜力:尽管律师行业存在收入两极分化,但顶尖律师的高收入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工作10年以上年收入可达百万以上,公检法系统从业者转行律师后薪酬显著提升的案例,强化了行业“高回报”的认知。


职业光环:律师常被视为“法律利剑”的持有者,社会地位较高且受人尊重。影视作品对律师职业的浪漫化描绘,如精英形象、法庭辩论的戏剧性,进一步激发了年轻人对行业的向往。


积累效应:律师属于经验型职业,从业时间越长,专业知识和人脉资源的积累越能转化为竞争力,形成“越老越吃香”的预期。


相对明确的职业路径:对法学生而言,律师仍是专业对口的主流选择,相比考公(报录比100:1)或转行,法律行业门槛相对明确。


时间自由:律师工作形式上相对自由,可自主选择案件、组建团队或开设律所,这种“类创业”模式吸引追求灵活性的群体。


需求增长的错觉:随着法治社会推进,公众误认为法律服务需求会同步爆发,但实际上市场增速远低于从业者增长,导致竞争加剧。


兜底职业的心理预期:在经济下行期,律师被视为“失业后的退路”,尤其是中年人转行时,认为其门槛低且能利用既有资源,加剧了行业内卷。


对于大多数有志进入行业的人来说,他们看的不是短期,而是长期。甚至很多人愿意先熬几年、拼几年,赌的就是长期曲线,而不是初入职场时的那点性价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