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为什么不能轻易讲价
为什么不能轻易讲价?

相信不少律师都有这样的体验,前期谈的不错,在报价后,对方却问了一句:“太贵了,能不能便宜点?”

但律师的报价可不是随便喊的,那都是综合了专业技能、经验阅历、案件难度等众多因素后定下的价格


要是轻易讲价,客户心里可能就会犯嘀咕:“这律师是不是没底气呀,价格都能随便降,那服务质量能靠谱吗?”

如此一来,律师费是降了,可客户对律师的信任也打折了,这买卖做得可就有点亏了。

且回到律师价值层面的问题。马云有句著名的话:当你觉得东西好贵时,应该这么想——好的东西才贵


好的律师贵,为什么?


因为值钱,因为值得


不要在意当事人期待的最低价,最好的报价是你内心的最底价。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那些价格极低的业务上去,就无法聚焦去做更优质的业务了,结果就是内心不爽,不会全情投入,最终影响工作质量,形成恶性循环。


法律服务市场发展到现在,客户需求也越来越大。为什么客户选择找律师,而不是自己解决?为什么客户选择你,而不是选择其他律师?


是因为他们更愿意把钱花在能懂他们、能解决他们真正需求的法律人身上,你的能力值得他们花钱!


实际上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比起这一点点律师费,他们所牵涉的法律事务利益更大,他们要的是赢,是请到最合适最好的律师,而不是单纯的想要省那一点点的折扣,有时候他们随口问的“能不能便宜一点?”要的也不是便宜,而是捡到便宜的那种感觉


有时候他们会通过报价去判断一个律师的水平,甚至有的对案子比较紧张的当事人,希望“把钱花出去”。


比如一些刑事案件的家属,你跟他说这个案子律师没什么发挥空间了,他也不会因此不请律师,而是出门左转去请另一个钱花得更多、能给他心理安慰的律师。因为他希望能够为案子做些什么,他希望还能使上力、帮上忙、花上钱。


这也从另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低价竞争很难在律师行业成为杀手锏,一味的降价只会更多地出现在那些不那么要紧、不被大部分律师看上的那些小案子之中。


虽然低价竞争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吸引一部分客户,但在律师行业,当事人更加看重专业性和服务质量,越是利益重大的案子,越是不容闪失;越是不容闪失,越是不吝成本。


对于年轻律师来说,很容易陷入低价竞争。因为对于年轻而言,除了劳动力、除了廉价一无所有,这样很容易导致既失了姿态,也失了案子。



如何避免讲价?


当事人讲价,有时候是这个当事人就是习惯性地喜欢讲价,但是更多的时候,还是律师对当事人心态拿捏得不够到位、对自己价值的呈现判断得不够精准。


因为法律服务在更多的时候是个非标准化产品,律师费除了与案件标的、难易程度相关联以外,还有很大自由调整的空间。


比如同样一个案件,为什么有的律师能谈下来,还能收取较高的代理费,而有的律师却谈不下来。客单价5千元与1.5万元的律师区别在哪?后者是前者的3倍,专业能力是否真的也差了3倍?


其实当事人不怕付费,但是怕吃亏,怕你见人下菜。客户没有我们这么懂行,律师行业当中的利益关系,都需要我们去沟通


报高了,他们觉得律师挣个忽悠的钱,尤其是事情办完以后,他们旁观律师办案的过程,觉得不过如此,越想越后悔;


报低了,未必见得一定是好事,他们可能会觉得你没有实力、没有底气,或者觉得影响效率和结果。


所以,律师费要告诉他们高在哪里,低在何处,物有所值,没有中间商挣差价。既推动合作建立,也要考虑办案完成后的当事人的心态。


因此,应对“讲价”的一个可思考的方向,就是律师报价的标准化、律师服务的可视化——也就是让他们知道自己“买到了什么”


制度越规范,定价越公开,给当事人的“讲价成本”就越高,他在讲价这件事情上的心理压力就越大。


比如,无论是单案、多案、普通案件收费、风险代理和半风险代理等各设一个底价,当你跟当事人报价时,价格脱口而出,让客户觉得还价的可能性不大。如果你犹犹豫豫地报出价格,客户就会觉得似乎还有还价的空间和余地。


如果当事人表示律师费有点贵。你说这是律所的统一规定,这就能够给当事人造成讲价(突破规则)的心理压力,同时也让他觉得大家一视同仁,感到公平。


他说确实经济条件支付不起,你说可以去申请,律所对于特殊困难的群众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但是不一定能够通过。这就是平衡了当事人的心态,又兼顾了成案的客观经济条件。


另外,在报价服务中要体现律师价值,其实律师价值的延展范围很广,心理疏导、认知同化、空间陪伴、发展建议、品格影响等,都是律师的宝贵价值。


清晰地向当事人展示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服务价值,让对方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每个环节的工作和所需的时间、资源


律师可以通过利用图表将服务拆分成各个步骤,并说明每个步骤的目标和价值,这种透明度让当事人感到放心,同时也提高了律师的专业形象,让当事人知道你的收费是按依据和标准算出来的,而不是摸脑袋摸出来的


此外,律师还可以提供一些额外的服务,如法律知识的普及、法律风险提示、案件后续辅导等,让当事人感受到律师的关怀和用心,增加对律师的认同感,减少讲价的意愿。


否则,当事人象征性地跟你讲价,你就大笔一挥,从5万降成3万,客户会认为你水分太多了,就会激起客户再次讲价的冲动,进入恶性循环的价格战。


因此,服务越细化、越可视化,给当事人的满足感就越高,“讲价意愿”就越低


因为大多数人只能为他认知范围内的东西付费,有些人就是不知道律师发挥了什么作用,自己又是在为什么服务买单,所以要一开始,就清楚的告诉他们:你将要买到的是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