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律师,送外卖、跑滴滴
被并称为中年人的“再就业三件套”。
这个在法律圈悄然流传的比喻,折射出一个值得深思的职业现象:当人生来到中场,三个看似毫不相干的职业,却成了许多人眼中的“再就业安全牌”。
其原因在于,这三者的起步成本都很低,通过法考就能执业,有辆车就能接单,会骑电动车就能送餐。
然而,律师真的是中年人重启人生的最佳选择吗?
数字或许能说明问题——2024年,全国执业律师突破80万大关;到2025年底,这个数字预计将飙升至90万。
一边是律所裁员、青年律师案源焦虑的行业寒冬,一边却是报考法考人数连年攀升的奇特景象。
这种矛盾不禁让人想起钱钟书笔下的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
因此有法律界人士发出疑问:“律师的日子都这么不好过了,怎么还有大把的人涌进来?”
没做律师的时候渴望成为律师,当上律师没案源的时候又觉得不太适合自己,想转行。
那么问题来了:不做律师,你还能干啥?
01.企业法务合规
对于不做律师的人来说,似乎企业法务成为首选,没有案源压力、不用“拉业务”、工作强度也相对可控。
但国内顶尖级的TMT公司招聘要求一般比较高,而众多中小企业并没有专门的法务部门,他们即便招聘法务,所做的事情也比较杂,起薪低,成长慢。
刚转型到法务岗位时,很多中小企业的薪资甚至可能低于刚入行的律师。法务的成长路径也很有限——你需要懂法,但更多时候,你的工作重点是“合规”。一句话总结:你可能会成为老板的工具人,但不一定会成为核心决策者。
02.公职人员
如果你年纪合适,又是学霸型擅长考试且求于安稳,那体制内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检察院、法院、公安以及其他政府部门的执法岗,对法律专业的需求很大。如果你不想拼市场,那就选择做一个安稳的公职人员。
不过话又说回来,由于近年大市场环境的原因,各行各业的人都竞相加入考公的赛道,竞争愈发激烈,可谓“千人抢一岗”。而且体制内的等级森严、节奏缓慢,也可能会让习惯了“快节奏”的律师感觉“水土不服”。
03.公证和商事仲裁
无论是公证行业还是商事仲裁行业,现在都在进行市场化改革。不过仍有不少公证处仍然是事业单位编制,一些没有改革的商事仲裁机构仍然保留事业编制。无论是否有编制,公证和商事仲裁机构都是不错的选择。
04.法律培训讲师
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律师,但律师出身的人,专业能力过硬,如果口才好、会教学,完全可以尝试法律培训行业,用知识创造价值。
比如法考考生授课,或者参与企业合规培训等,诸如厚大、瑞达、众合、觉晓之流,即是法律考试培训的机构。这条路有些类似“律师+教育”,既能分享自己的经验,也能获得不错的收益。
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行业竞争同样激烈,能否脱颖而出还要看个人能力。
05.网红博主
现在不少律师尝试用自媒体来扩充案源/转赛道,如果你擅长表达、观点独到,甚至具备幽默感,不妨试试成为“法律科普类博主”。
近年来,不少律师通过抖音、微博等平台成为百万粉丝博主,找到了其他适合自己的赛道。但有必要提醒一下,律师职业本身严谨且受行业规范约束,若选择走“流量变现”、“直播带货”路线,可能需承担被注销律师资格证的风险。
但我们相信,每一种真诚提供劳动、解决他人需求的行为都值得尊重,不偷不抢的问心无愧。不过,这条路需要你有极强的内容创造能力,并且愿意接受公众的“检验”。
06.法律科技
这是一个新兴行业。现在法律行业的各类主体都开始拥抱法律科技了。目前国内的法律科技公司尚且处于起步阶段,不过也有一些科技公司紧随时代变革,把握时代需求成为了这个行业的领先企业。
律师行业确实充满挑战,但转行与否,本质上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关键是要想清楚,你厌倦的究竟是这个职业本身,还是当下的工作状态?
每个行业都有其艰难之处,但实在觉得做律师很煎熬换个赛道也不是活不下去。
说到底,人活着真正的勇气,既包括果断离开的决绝,也包含静待花开的耐心。做律师,做法务,还是做其他职业,本质上只是不同的选择,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最后,小编也衷心祝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想走的那条路。
找法网,国内知名的法律信息咨询网站,业务已覆盖全国34个省,369个大中小城市,吸引25万+执业律师、1.2亿+公众注册,创造了每天超10万次的法律咨询服务。
找法网致力于与律师一起成长,为律师带来流量, 更将流量变为客户!从曝光到品牌塑造,从引流到转化,从案源拓展到成案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