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文集
刘铁鹏律师
北京-北京
从业25年 主办律师
0
好评人数
100
帮助人数
一小时内
平均响应时间
改革开放30年以来,犯罪现象持续增长的原因分析
更新时间:2009-04-11
一)改革开发30年以来,犯罪持续增长的现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的党和国家为了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了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把我国从封闭型的社会,转变为开放型的社会,增强了整个社会的活力。三十年来,我国人民的特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综合国力增长速度举世瞩目,正在朝着全面迈进小康社会的方向前进。但是,由于新的体制、新的管理措施、新的价值观念正在建立和形成的过程之中,法律法规不完备,制度不健全,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空隙和漏洞,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正是因为上述种种原因,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各种刑事犯罪案件越来越多。据统计,1977年为54万起,1979年为63.6万起,1980年为75万件。1980年全国人口总数为9.8亿,按当时人口平均,发案率为7.7%。1981年刑事犯罪案件为89万件,全国人口总数为10亿,按当时人口平均,发案率为8.9%。这是建国以来第四次犯罪高峰。这次犯罪高峰形成的显著特点:第一,存在着严重的文化大革命后遗症特点。这次犯罪高峰发生在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之后改革开放之初的70年代与80年代交错时期。文化大革命的后遗症之一就是滋生了一大批刑事犯罪分子。第二,从犯罪类型看,以强奸、流氓、抢劫、盗窃等骚扰型案件最为突出。第三,从犯罪主体看,绝大部分是青少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一阶段犯罪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第四,在**历史上党中央首次专门为治理与预防犯罪问题向全党发布通知。这就是在1979年8月"拨乱反正"之始,**中央发出的第58号文件《提请全党重视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通知》。

1982年刑事犯罪案件总数为74万件,全国人口总数为10.1亿,按当时人口平均,发案率为7.4%。而青少年犯罪案件,80年代头三年,在整个刑事案件中的比例高达70%一80%,这充分说明了青少年犯罪问题更加集中地暴露出来。1983年和1984年通过"严打"使刑事案件有较大下降,1984年为51.4万件,但到1989年又上升到197万起,1990年211万起,1991年236万起,1992年公安部提高立案标准后,发案数有所下落,1993年161万起,1995年169万起,1998年193万起,1999年224万起,2000年363万起,2001年已达445万起,发案率已达十万分之三百四十九。

通过以上数据的显示,可以明显的看到刑事案件发案率在逐年增长,认为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要深入的研究与考虑其犯罪原因,从而为制定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对策做好铺垫。

(二)刑事犯罪现象持续增长的原因分析

犯罪现象的原因分析是犯罪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制定科学高效的犯罪预防对策的直接依据,对一个国家社会治安状况的改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犯罪原因是一个系统,包括犯罪根源、犯罪基本原因和犯罪具体原因3个层次。犯罪根源是犯罪存在于人类社会的终极原因,是决定犯罪起源的决定性要素,适用于所有犯罪,是普遍真理,与具体的犯罪类型无直接关系。而犯罪的基本原因则是与具体的某一时期、某一社会的犯罪现象相关的对犯罪的形成与变化有全局性、决定性作用的致罪因素所构成的动态体系。而犯罪条件则是在更加具体、微观的层次上对某类犯罪现象的发生起作用的因素。

在此,我选取后两个层次对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犯罪现象进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犯罪现象的主要趋势有:城市犯罪率明显高于农村;青少年犯罪日益突出;团伙犯罪向集团犯罪、**犯罪、恐怖组织犯罪转变;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层原因是转型期的特殊国情。我国社会转型期是改革开放后,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这种巨变中,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将得到根本性的改造"。

这种变化带来的问题之一:人口流动加剧,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的急剧流动,在某种意义上导致了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关系解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控制人们追求欲望的原始的社会关系削弱。其二,人们的自制能力削弱,一旦失去自制力,流动人口便可能打开犯罪的阀门,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这种变化带来问题之二:社会失范状态突出。社会失范指的是社会的无规范状态。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社会给予了个人足够的发展空间,每个人都享有机会去追求物质财富。因此,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社会活动呈现出空前活跃的状态,如青少年、女性等以前所谓的较为稳定的弱势群体也受到影响而广泛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但同时,由于社会成员的能力和社会地位等不同,因而在追求财富过程中,便不可避免地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有合法的,有偏差的。这种偏差行为的存在,使得社会处在一种失范状态。社会整体失范状态的出现,又进一步增加了社会各种群体尝试犯罪的可能性,形成恶性循环。这是青少年和女性犯罪的空前突出的重要原因。

这种变化带来问题之三:文化冲突。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传统的经济模式有着重要的区别。反映传统经济模式的文化观念也必然发生着重大变化,文化冲突外化为具体的社会规范与行为规范的冲突,进而导致犯罪。

以上三个问题是在改革开放的宏大背景下所引发的社会转型对犯罪现象的持续增长所起的基本的决定性作用。在此,我主要讨论3类犯罪发生的具体原因和条件。

(一)城市犯罪率日益提高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犯罪率明显提高,就犯罪主体来看,城市中的犯罪行为人主要是流动人口,而这些流动人口多是从农村流入的,流动人口犯罪主要有以下原因:

1.对社会问题、经济生活转变的不适应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主观上是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但他们进入城市后,面临着以城市文明克服小农意识,实现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的困难。流动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暂时性,因而难以找到稳定的职业和安定的生活环境,从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使自己陷入困境。这些思想上准备不足的流动人口,马上会在内心体验上产生不适应新的经济生活的紧张感、焦虑感和挫折感,其中有一批人就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相对被剥夺感增强。由于城乡居民在收入、身份和地位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难免在流动人口思想上产生相对被剥夺感。加上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强烈的排外情绪外化为歧视农民的行为,就使得流动人口在作案时不仅图财害命,手段残忍,而且带有泄愤性质。

3.流动人口的个体因素。流动人口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生存技能等基本素质不高,使得他们在城市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他们大部分只能从事收入较低的行业,能够支配的社会资源和获得成功的手段非常有限。而他们面对繁华的城市生活境遇的极大反差,其中有一些人则会产生反社会情绪,特别是在急欲聚财、致富的心理支配下,就有可能采取为现行法律和制度不相容的手段,用以实现自己的愿望,从而导致违法犯罪的发生。

(二)青少年犯罪增长的原因

1.青少年犯罪增长的社会因素。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十年**给国家**、经济和整个社会所造成的灾难,不能在短期间解决并完全消除,同时,由于全民的道德水准滑坡,大量初、高中毕业生不能继续上学深造和返城知青所面临的待业问题,不能迅速而有效地解决等种种原因,造成了青少年犯罪持续上升的局面。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异常复杂,让人眼花缭乱。赌博、酗酒、吸毒、打架斗殴等不良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成长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国外自由主义、性解放等思想的渗入特别是传媒和娱乐的不良发展势头,如暴力、**内容的宣扬,使自控力差,又极易受外界影响,有强烈模仿欲的青少年群体中毒不浅,对青少年犯罪起着直接诱发的作用。

2.青少年犯罪增长的学校因素。首先,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学校片面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思想品德、理想、法制教育。学校对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和法制教育与青少年所处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极不相适应。其次,教师对后进生、双差生的鄙弃和疏于教育促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再次,学校教育中长期缺乏青春期教育,使青少年对性有一种好奇心理、神秘感和尝试的欲望,易于接受外界不良刺激的影响。

3.青少年犯罪增长的家庭因素。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独生子女大量增多,家庭教育中对独生子女的过分溺爱、纵容和娇惯促使青少年不良心理的产生,如以自我为中心、不达目的不罢休等畸形心理的产生。

4.青少年犯罪增长的个体因素。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薄弱,涉世不深,认识能力低;好奇心强、逆反心重;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盲目模仿性强、行为传导快。这些心理特征都导致青少年容易受到**,走上犯罪之路。

(三)有组织犯罪增长的原因

1.经济因素。市场经济的建立承认了私有经济的合法地位,有了私有经济,必然产生私有观念,为赚取高额利润,一些私营业主甚至与社会恶势力沆瀣一气,依附于少数不法经营者的流氓打手结伙成团危害一方。另外,我国市场经济不成熟,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分化日益悬殊,导致部分贫困的人,出于对分配不公的敌视报复社会,进行犯罪。

2.失业问题。经济体制转轨中,造成了大批下岗人员。下岗人员观念陈旧,技能薄弱,失业后丧失了再就业的信心,加上我国社会福利事业不发达,使他们极易产生不满情绪,如有坏人拉拢、同情,他们很容易形成犯罪团伙。

3.腐败现象对有组织犯罪的影响。近年来腐败现象的滋长蔓延是刑事犯罪,是有组织犯罪上升的原因之一。几乎在每一个带有**性质的犯罪团伙或集团的后面,都有一张渗透到党政部门或执法机关的"关系网",都有一些腐败分子利用职权为犯罪分子充当"保护伞",致使有组织犯罪活动越发猖獗。因此,腐败现象既深刻地诱发有组织犯罪,同时又严重削弱打击力度。

通过对犯罪现象持续增长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犯罪发展的轨迹,从而对症下药,为进一步制定有效的犯罪对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本页面内容信息由律师本人发布并对信息的真实性及合法性负责,如您对信息真实性及合法性有质疑,请向找法网投诉反馈。
律师文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