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文集
任鹏飞律师
浙江-杭州
从业5年 主办律师
0
好评人数
2
帮助人数
一小时内
平均响应时间
闲话三国
更新时间:2009-03-26
三国时代发生了很多家喻户晓故事,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但是,很多人往往分不清哪些是正史记载的,哪些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杜撰的。我打算根据正史《三国志》里记载的内容,试着对三国时期的一些人物和重大事件做些最符合史实的分析。这次,先分析一个典型人物--刘备,以及一个典型事件--魏太子之争。
野心家刘备
一般人观念中的刘备,宽厚、仁慈、爱民,善良到甚至有些懦弱,是个彻头彻尾的老好人。历史中的刘备果真如此么?
"仁"代表了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刘备一直标榜的东西。
想当初徐州牧陶谦病危的时候,指定刘备为自己的继承人。陶谦死后,刘备再三推辞,最后经不住旁人反复劝说,才勉强领了徐州。刘表死后,别人劝刘备向刘表的儿子刘琮发动进攻,占领荆州,刘备回答说:"我不忍心啊。"
别人送他的地盘他要再三推辞,费举手之劳就可以得到的地盘他不去攻取,刘备真的那么"仁"么?
我们再来看一个刘备与庞统之间的小故事。 刘备与刘璋决裂之后,向成都进军。一次,刘备攻占了一个叫涪的地方之后,大摆庆功宴。酒桌上,刘备对自己的重要谋士庞统说,今天的宴会真让人高兴啊。本来,胜利之后庆祝一下无可厚非。一般人在这个时候都会顺着主子情绪说几句恭维的话,烘托烘托气氛,让主子再高兴一点。但是,真正的人才通常是有脾气的,像庞统这种曾经长时间不太得志的人才,脾气更是有点乖张。他偏偏就冷冷地来了一句:仁者的军队不会把攻占他人的国土作为一件快乐的事情。于是刘备火了,说庞统你这话讲得不对,马上给我出去!庞统也就真甩甩袖子走了。但是庞统毕竟是自己以后建立功业需要倚重的人啊。刘备很快后悔了,于是又把庞统请了回来。庞统回来以后也不道歉,照吃照喝,跟没事儿一样。最后还是刘备憋不住了,问庞统,刚才那到底算是谁错了啊?庞统这才算稍微照顾了一下刘备的面子,回答说,君臣都有过失。刘备一笑,这事儿就算过去了。
我们看到这个故事里的庞统很大牌。但是庞统又很有才,刘备又正是用人的时候,所以无论他再怎么耍大牌刘备也得忍他。但为什么对庞统最开始的那句话刘备没忍住?因为那句话直接揭下了刘备的假面具:你刘备不是一向别人的地盘你不要的吗,这次你怎么攻下别人的地盘这么开心啊?你刘备根本就不"仁"!在徐州时的再三推辞是虚伪的掩饰,同时也是想看看自己的威望够不够高,众人对自己是否支持。在襄阳时也不是真的不忍心,而是曹操已经兵临城下,就算攻杀刘琮,占了荆州,你能守得住么?而一旦有机会,占领别人的地盘即不用担心道德风险,又不用害怕得而复失,刘备是很乐意去干这样的事情的。性情乖戾的庞统一下子撕掉了刘备的全部伪装,把一个真实的野心家刘备赤裸裸地呈现在大家面前,你让刘备怎么可能脸上挂得住!
再看一个费诗的故事。 当初刘备自封为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关羽听说黄忠被封为后将军,因为瞧不起黄忠,不肯受封。就是这个费诗说服关羽接受了封号。
当曹丕逼汉献帝把帝位禅让给自己,正式称帝之后,刘备这边的大臣们也建议刘备称帝。但是费诗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说,当初刘邦和项羽约定先破秦者为王,攻下咸阳之后,还要互相推让一番;现在大敌未克,你刘备还没出家门就要称帝,这怎么行啊?
最后,刘备在与众大臣上演了一番推让的好戏之后还是称了帝,唯独直言的费诗被贬了官。
已经太明显了。那些劝刘备称帝的大臣们,即使不是得到过刘备授意,也是必定是摸准了刘备的心思,顺着刘备的意思做的。刘备这些年辛辛苦苦为的是什么?不就是图个功名么,不就是图个称王称帝么。你费诗怎么这么不识实务呢,你不被贬谁被贬啊!
费诗并不是唯一一个因为这种问题而被穿小鞋的人,曹操手下的重要谋士荀彧也有类似的遭遇。 建安十七年的时候,董昭等人上书建议曹操升官当国公,但是荀彧反对。荀彧认为你曹操既然一开始就是打着"匡朝宁国"的旗号起兵的,就该"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不该给自己加这么高的官。曹操就此记恨荀彧,攻打孙权的时候就让荀彧留在后方,不再带着他了。荀彧当然知道自己被穿小鞋了,很快忧郁而死。他死的第二年,曹操就当了魏公。
谁要是妨碍自己建立帝王之业(哪怕只是反对太早称帝)就一定要清除,无论他是来自外部的还是内部的,也无论他是小人还是君子。说要讨曹贼,要匡复汉室,都是假的,为自己谋取功名和权利才是真的。本质上,刘备跟曹操、孙权那样的野心家、军阀头子也没什么两样。

魏太子之争
虽然曹丕是曹操的嫡长子,却没有一生下来就被立为太子。曹操死于建安二十五年,曹丕被立为魏太子的时间是建安二十二年。也就是说,直到曹操死前的第三年,曹丕才正式被立为太子,而在此前相当长的时间里,曹操并没有确立自己的继承人。
在选择谁来作自己的接班人的问题上,曹操一直很犹豫。除了曹丕外,还有两个人进入过曹操的考虑范围:一个是曹冲,一个是曹植。在这三个儿子里,曹丕是最会做人的,曹植是最有才气的,而曹冲是曹操最喜爱的。
曹冲是三个人里客观条件最不利的(他的母亲只是曹操的一个小妾,因此他属于"庶出",而且年纪又最小),却是曹操最想立为太子的。《三国志》里说曹冲五、六岁时,考虑问题已经像成年人。"曹冲称象"已经家喻户。此外,曹冲还喜欢用各种巧妙的办法救人。 一次,曹操放在仓库里的马鞍被老鼠咬了。这对仓库保管员来说就是死罪。曹冲故意把 *** 把自己的衣服捅得跟被老鼠咬过一样,并且装出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让曹操知道这件事。曹操一看,连人身旁放着的衣服都会被老鼠咬,何况放在仓库里的马鞍呢。于是不再追究仓库保管员的责任。史书上说,被曹冲像这样救下的人,前后有数十个。《三国志》里对曹冲的评价是"仁爱智达",真是非常精当。
曹操曾多次向大臣明确表示,要让曹冲做自己的接班人。只可惜曹冲自己命薄,十三岁就病死了。我们从另一件事中可以看出曹操让曹冲做自己接班人的愿望有多强。 曹冲死后,曹丕以自己一贯八面玲珑的作派,主动跑去安慰自己的父亲。没想到曹操不旦不领情,反倒对曹丕说:"这是我的不幸,是你的幸运。"说完泪流满面。曹操的言下之意是,曹丕你少来这套,不要虚伪地装作难过的样子来安慰我,我知道你现在正偷着乐呢。看到这里我们也许应该同情曹丕。并不是因为曹丕被曹操冤枉了,而是因为他的父亲曹操居然当面对自己的儿子说出这样的,一点情面都不给自己留,也太伤父子之情了。
如果说曹冲未能顺利继承曹操的位置是天意,那么曹植的失败则完全是曹植自己的原因。
曹植很小的时候就能言出为论、下笔成章,曹操对他的才华很赏识。在个人生活作风,曹植不喜欢华丽、奢侈的东西。这种性情又很对曹操的胃口。因此,在曹冲死后,曹操曾几次想把曹植定为自己的接班人。封建时代,每当帝王离开首都的时候,如果有成年太子,必定让太子留守都城,坐镇后方。这也是对未来继承人的一种锻炼。当曹操攻打孙权的时候,让曹植留守都城邺。 由此可见,当时曹操想让曹植作自己接班人的意向是非常明确的。
但是,曹植像所有从小受父母溺爱的孩子一样(他因自小展露文学天赋而受曹操宠爱),任性而骄傲。作为一个政治家,这些个性上的缺陷是致命的。
比如,曹植在和其它官僚交往时,会以是否与自己投缘来决定关系的亲疏。举一个例子。 曹植手下有两个属官,一个是庶子(官名)刘桢,一个是家丞(官名)邢颙。刘桢年纪轻,没什么声名,曹植跟他关系很亲密;邢颙年纪大,德高望重,曹植却跟他关系很疏远。刘桢自己都看出曹植的这种做法有问题。他对曹植说,论辈分论名望,我刘桢都不能同邢颙相提并论啊,你现在跟我关系亲密,跟邢颙反而关系疏远,我怕别人会觉得你曹植对贤士没有尽到应有的礼仪。更进一步说,要是类似这样的话传曹操耳朵里,对曹植你非常不利。所以希望曹植不要"采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其实,听了刘桢这番话我非常理解曹植为什么喜欢他。这番分析充分体现了刘桢的大局观,表明刘桢这人通达人情世故、思路清晰、分析问题有远见,"春华秋实"的比喻又展现了他的文采,这也是现在春华秋实这个成语的出处。这样的人,谁遇到都一定喜欢。那德高望重的老人,可能反而拿腔拿调、倚老卖老,让人亲近不起来。但是,一个真正的政治家跟某人关系亲密,往往不是因为他在性情上喜欢那个人,而是因为政治上需要他必须和那个人保持亲密的关系。正像刘桢所说,曹植你的最终目标就是夺取太子的位置,你现在的一切行为要为你的这个最终目标服务。既然你处于这样的地位,你的和谁关系亲密,都是要做给别人看的,最终是做给你父亲曹操看的。你要争取人心,你要向包括你父亲在内的所有人证明,你适合继承曹操的事业,不能光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任性而骄傲的曹植当然听不进这样的话。最后,当曹操就定谁为太子咨询大臣们的意见时,包括邢颙在内的一大批人站在了曹丕这一边。曹植连自己曾经的下属都拉拢不到,又怎么拉拢其它大臣。最后,在这场 *** 中,个性张扬的曹植输给"矫情自饰"的曹丕,也在情理之中了。
本页面内容信息由律师本人发布并对信息的真实性及合法性负责,如您对信息真实性及合法性有质疑,请向找法网投诉反馈。
律师文集推荐